-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歧义结构理解中的依存距离最小化倾向
歧义结构理解中的依存距离最小化倾向赵怿怡 1,刘海涛 2ZHAO Yiyi1, LIU Haitao21.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交流学院,杭州 3100581.School of Humaniti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ZHAO Yiyi, LIU Haitao. Minimizing dependency distance in understanding of ambiguous structure.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14, 50(6):7-10.Abstract:Human beings tend to choose the structure with the minimum dependency distance during ambiguous structure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reduce the burden on working memory. This paper re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dependency grammar. The measurement of dependency distance provides the linguistic criteria for why is the potential ambiguity structure“VP + N1 + the + N2”considered as the Modifier-Noun Construction(MNC)rather than Narrative-Object Structure(NOS). Minimizing dependency distance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during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memory cost.Key words:dependency grammar; dependency distance; working memory; ambiguous structure; syntactic analysis摘要:用依存句法分析汉语歧义结构发现人脑在句法加工时倾向选择最小化依存距离的句法结构。该发现从依 存理论角度解释了以往依照短语结构句法分析潜在歧义结构“VP+N1+的+N2”无法说明心理学实验结果的原因,找 到了歧义结构实时阅读过程中倾向选择特定句法结构的语言学依据。最小化依存距离的认知机制是降低言语工作 记忆成本的有效方法,是言语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依存句法;依存距离;言语工作记忆;歧义结构;句法分析文献标志码:A中图分类号:TP391doi:10.3778/j.issn.1002-8331.1309-04291引言言语工作记忆在句子理解中的机制和作用是认知心 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在众多的言语理解实验中,歧义 结构是重要的实验材料,是言语工作记忆中的焦点问题。从计算语言学角度来看,歧义作为任何语言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难点。计算语言学发 展的历史就是与歧义做斗争的历史[1]。冯志伟[2]提出的 “潜在歧义理论”明示了汉语中存在潜在歧义格式,潜在 的歧义格式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合理解释,消除歧义往 往需要上下文来辅助理解。传统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 试图通过句法规则和上下文约束来限制合理句法结构 的生成,以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而心理学的研究关注人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句法结 构选择的过程和机制。张亚旭、张厚粲、舒华[3]从心理学 实验角度对潜在歧义格式进行研究,注意到均衡歧义结 构的存在,这种结构被分析成歧义结构中的任何一种都 是合理的。该文以歧义结构“VP+N1+的+N2”为例(如 “关心学校的老师”),发现在实时阅读过程中,人们往往 按偏正(而非述宾)结构来分析均衡的偏正/述宾歧义短 语,而以往的针对花园幽径句(garden-path)的解释原则(最小附加和迟关闭)并不能对这一现象进行很好的解释。该文猜测潜在歧义结构“VP+N1+的+N2”多被分析 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