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 流行病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安 徽 医 科 大 学 苏虹 教授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应考虑涉及的所有因素,尽可能降低风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感染状况 实验室感染特征 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 实验室感染 在实验室进行感染性致病因子的科研中,对人员造成危害和对环境污染。 当硬件条件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操作不规范,导致致病因子泄漏和逃逸,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1956年前苏联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感染 1961年莫斯科流行性出血热感染 1967德国马尔堡病毒实验室感染 1978年英国伯明翰医学院天花实验室感染 1979年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菌泄漏事件 2001年英国波布特莱尔实验室口蹄疫病毒感染 2003年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鼠疫杆菌丢失 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实验室布氏杆菌泄露事件 美国华盛顿国立卫生研究院Q热实验室感染 2003、 2004年新加坡等地的SARS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感染的状况 1941年有报道实验人员因吸入含布鲁杆菌的灰尘,引发实验室感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实验室感染概率高于正常人群5~7倍。 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 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感染的状况 1949年Sulkin和Pike首次系统调查实验室感染,报道222例病毒性感染,但其中仅有27%感染由已知事故导致。 随后近20年,分析3921例感染者资料,近20%感染病例与已知事故有关。 实验室感染的病原体分布 实验室感染大多由细菌(43%)引起,其次为病毒(27%)和立克次体(15%)。 布鲁氏菌病、伤寒和Q热是最常见报道的实验室感染疾病。 3 900例实验室感染的总病死率4.2%。衣原体导致病死率最高,为7.8%。 20世纪80年代实验室感染的主要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沙门菌、志贺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 分析1980~1991年间发表的58篇文献中描述375例实验室感染病例,沙门菌、布鲁氏菌则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3/4的病毒感染是由虫媒病毒和汉坦病毒引起。 实验室感染的主要途径 吸入 摄入 经血 气溶胶 aerosol 固体和/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气体介质称为连续相,通常为空气; 微粒(particles)称为分散相,成分复杂、大小不一,粒径一般0.001~10 um。 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气溶胶,引起人类感染 举例:结核分枝杆菌 炭疽杆菌 SARS冠状病毒 …… 实验室中微生物气溶胶 危害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气溶胶的浓度(颗粒)、气溶胶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的微小气候条件。 微生物气溶胶颗粒越多,粒径越小,实验室环境越适合微生物生存,引起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气溶胶的主要感染途径-操作 吸管操作 由吸管向外排液,用力过猛则会使液滴飞溅,释放大量微粒。 当吸管末端含有物快排尽时,可能产生气泡,尤其是富含蛋白性悬液更易形成气泡,而气泡破裂就成为气溶胶。 气溶胶的主要感染途径-操作 离心沉淀---沉淀管装量太满,管盖未盖或不严,以及离心操作过程中离心管破裂,都可导致气溶胶散播。 注射器操作---当抽吸后或拔出时,注射器针头由于颤动而散发出液体微粒。 接种针沾粘液体时,液柱断裂 镜检涂片时,液丝断裂 传染性材料倾注出来。 气溶胶的主要感染途径-操作 打开培养皿盖---盖内壁往往有传染性的凝结水薄膜,因破裂而散播气溶胶。 打开安瓿---瓿内为液体,当锉刀锉断瓿颈后,可能发生气溶胶;瓿内为干燥活菌或菌种,特别是用真空熔封的,更易产生气溶胶。 机械振荡和超声震荡---可形成气溶胶。 按产生气溶胶颗粒的多少,分为三级: 轻度(10个颗粒):火焰上灼热接种环、玻片凝集试验、倾倒毒液等 中度(10~100个颗粒):实验动物尸体解剖、接种环接种平皿等 重度( 100个颗粒):离心时离心管破裂、小白鼠鼻内接种 除实验室操作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外,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或皮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