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程泥沙问题(河流动力学)
工程泥沙问题 这类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的河床变形及有别于自然情况下的泥沙问题,称为工程泥沙问题 水库泥沙的淤积及防治 水库淤积的现象和规律 水库淤积形态 淤积纵剖面形态 三角洲淤积 这类淤积形态的形成条件是:库容大、来沙粒径粗、库水位变幅小、库区地形开阔(如湖泊型水库)。官厅水库是最典型的三角洲淤积 带状淤积 多出现在河道型水库中,丰满水库是典型的带状淤积 淤积物自坝前一直分布到正常高水位的回水末端,呈均匀的带状淤积形态 锥体淤积 在多沙河流上修建的小型水库,普遍存在锥体淤积形态 特点是:泥沙淤积很快发展到坝前,形成淤积锥体 水库壅水段短、底坡陡、坝身低、进库沙量大是形成锥体淤积的主要条件 因为底坡大、坝身低,故水库流速大,能将大量泥沙挟带到坝前淤积,加之入库含沙量高,使坝前淤积的厚度大、速度快 其次,异重流淤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水库壅水段短、底坡大,异重流极易运行到坝前,井很快变为浑水水库,异重流随之消失,所挟带的泥沙便在坝前大量堆积 影响水库纵剖面淤积形态的主要因素有:入库水沙特性、水库壅水程度及坝前水位变幅、水库库容及库区形态等 淤积横断而形态 淤积的横向分布 当水库发生单向淤积时,由于入库水沙条件及边界条件的不同,形成以下四种较普遍的横向淤积形态,即淤积面呈水平抬高;沿湿周等厚淤积;淤槽为主和淤滩为主 淤积后的冲刷形态 水库在水位消落期或汛期泄洪排沙时,先期淤积物将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刷,完成库区河床的再造床过程 上述淤积和冲刷造床过程的综合结果,使库区横断面形态变化表现出“死滩活槽”的规律,即滩地单向淤积,滩面逐年抬高,而主槽则是冲淤交替,在运用方式合理的前提下,被淤废的主槽可以复活。恢复一部分槽库容,从而延长了水库的使用寿命 水库淤积物的组成 水库悬移质淤积物组成的基本特点是:淤积物中值粒径自上而下沿程细化,但这种细化过程并不是逐渐完成的,而是集中在两个主要区段 第一个细化区约出现在从回水末端至坝身之间60%~80%相对里程处,在该区中值粒径明显细化 第二个细化区,对某些水库已不复存在,有些水库虽依然存在,但细化幅度很小 水库淤沙粒径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一般是主槽较粗,滩地较细 一般都是水深处淤沙较细,水浅处淤沙较粗;静水处淤沙较细,动水处淤沙较粗;淤沙厚的部位粒径较细,反之较组 水库淤积的上延现象 当水流进入水库变动回水区后,内于水流条件的变化,水深增大,流速骤减,使泥沙集中在变动回水区末端落淤,而淤积的结果又反作用于水流结构,使回水区水面曲线在淤积区及其上、下游一定范围内普遍抬高,为泥沙继续在变动回水区淤积并向上、下游发展提供了条件。这种淤积自变动回水区末端(通常指正常苦水位的回水末端)向上游发展的现象,称为水库“翘尾巴”现象 水库淤积估算 水库泥沙的防治 积几十年解决水库淤积问题的实践经验,不外“拦“(上游拦截,就地处理)、“排”(水库排沙.保持库容)、“清”(清除淤沙,恢复库容)等三种基本途径 水库泥沙的拦截与合理利用 拦泥库或拦沙堰 子母水库 旁引水库 水力排沙 水力排沙包括将进入水库的泥沙尽可能多地排走和将前期淤积的泥沙尽可能多地冲走两方面 清淤技术 机械清淤 水库横向冲蚀技术 横向冲蚀是依靠重力侵蚀及水力冲刷作用,对水库中的滩地淤积进行破离和输移的一种清淤新技术 低水头枢纽的泥沙问题 低水头枢纽又称径流式枢纽,即水库正常运用水位较低,汛期为了排泄泥沙,降低水位运用,以减少水库淤积量 船闸引航道的泥沙问题 低水头综合运用水利枢纽,往往设有通航建筑物(如船闸、升船机或滑道等),以满足航运之需要。在通航建筑物的上、下游,通过引航道与枢纽上、下游航道衔接 引航道的泥沙淤积现象 水利枢纽下游的泥沙问题 发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冲刷 枢纽下游较长河段上普遍发生的一般冲刷 枢纽下游附近较短河段内发生的局部冲刷 前者的冲刷距离往往长达数十千米至数百千米,后者的冲刷距离仅数十米至数百米,但其冲刷深度较前者大很多 下游河床的一般冲刷现象 河床自上而下普遍冲刷 在枢纽下泄清水的条件下,下游河床将发生自上而下的普遍冲刷;当水库淤满后下泄浑水时,将发生自上而下的普遍回淤。这是枢纽下游河床演变的普遍现象 枢纽下游河道的一般冲刷是自上而下逐渐发展的,距坝愈近冲刷强度愈大,反之愈小 坝下游河床一般冲刷的距离和速度与枢纽下泄流量的大小及下游河床组成有关 下泄流量大,冲刷能力强,冲刷距离长;卵石夹沙河床,其冲刷发展十分迅速;细沙组成的河床,其开始阶段的冲刷过程也十分迅速.以后逐渐变慢,直至达到起动平衡为止 含沙量显著降低 水库蓄水后,下游河道的含沙量明显降低 造成合沙量显著变小的原因,除枢纽因蓄水使出库含沙量显著减小外,还与下游河道的沿途补给条件和水流挟沙力的变化有关 河床显著粗化 枢纽下游河道的冲刷,将引起河床的粗化。河床粗化过程因原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东教育出版社_化学_1.3_走进化学实验室.ppt
-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调研分析报告——保利花园.ppt
- 山东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题(题库).doc
- 山东省兰陵县第一中学选修3-3计算题专项训练.doc
- 山东省德州市某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地理.doc
- 山东省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4》课件 鲁教版.ppt
- 尿路感染1.ppt
- 山东省滕州市第十一中学2015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地理试题.doc
- 山东省济宁一中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4 由大豆能制得什么精选练习(含解析)鲁教版.doc
- 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物理试卷(有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