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舌尖上的文化表征
饮食文化在电影中的呈现模式随着电影的诞生并一以贯之。电影的开拓者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拍摄的电影《婴儿的午餐》,也开创了在电影中展现饮食文化的先河,将电影摄像机以受众的视角对准了一家三口共进午餐的场景。之后电影大师卓别林的默片《摩登时代》则出现了让人赏心悦目、滑稽可爱的自动喂食机,在他的电影《淘金记》中则将皮鞋作为饕餮大餐,卓别林借用这两部电影中的饮食来表达情绪和进行叙事。而1959年拍摄的中国电影《豪门夜宴》则拉开了中国电影饮食文化与电影艺术联姻的序幕。引起中国电影饮食文化联动效应,使饮食文化与电影融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是1993年李安拍摄的《喜宴》,它不仅真正地演绎了电影舌尖上的诱惑,博得受众眼球关注,更推动了电影中的饮食要素备受瞩目,并在国内外影展上满载而归。
一、 饮食文化意象
(一)饮食文化
马克思如达尔文一样解开了人类生存的另一基本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对物质文化是开启精神文化基本保证的阐释,电影对保证生命体生存之源的饮食文化进行展示是一个不忘本源的过程。随着物质条件的充裕,在电影中饮食文化早已超越它的本性,附加上了一定的文化意象是“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人对饮食的关注程度在全球首屈一指,古语曾言:“民以食为天。”民国时期的《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指出,中国近代除了饮食文化,其他文明进程尚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良和技法精妙是其他国家所难以企及。[2]饮食文化不仅是维系生命的保证,更是体现中国人精神气质和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意象论
“意象”这一概念的理解自古至今有表意之意,对其的阐释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周易?系辞》,它将“意象”阐释为“表意之象”,而孔颖达则认为意象难以解释,故其在《周易正义》中指出是只有圣人才能理解的“天下深赜之至理”,随着对意象的深入研究,最终将意象同艺术想象联系在一起,并把它归入文艺理论范畴的是刘勰,他认为意象应是一种艺术形象,能够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对意象论的理解延续至今美学名家李泽厚则在其论著《美的历程》一书中将意象认为是“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3]金丹元则认为意象与意境和兴象相似[4],在理论研究范畴内,意象是艺术思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通过对意象论的梳理,本文将汲取意象论对物和情的关系,关注的焦点是将自己的情感作用于具体形象而产生的感性形象,这些绝非一般的艺术形象,它具有特殊的表意性,并具有一定的蕴含意味包含着创作者最为深沉的思想感情。在电影中饮食早已超过其作为道具的功能,已是具有意味的文化表征。
二、 中国当代电影中饮食文化的意象
英国作家阿瑟?麦肯指出:“食物是一种不一般的复合体,一方面,它是按照烹饪艺术规则加工而成的产品。另一方面它又凝聚着个性化的幻想、灵感、品味、想象力和风格。”[5]中国饮食文化与电影融合呈现出视觉和味觉上的双重盛宴,美味超越了食物的本性,具有了意味深重的审美意象。
(一)本质意象
食物是人和生物体保证生命得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人们每天都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三餐,这种行为保证着人类生命体得于延续,从而蓄积能量来进行其他的活动。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说:“我们很可能是在‘食物’的味道里,找到了最强烈、最不可磨灭的婴儿学习记忆,那是原始时代远离或消失后,存留最久的学习成果,也是对那个时代历久弥新的怀旧心情,如果没有起码的食物和饮水,我们就会死亡。”[6]这正体现了饮食的本质意象,也是饮食的基本功能,即给人以饱腹感,解除饥饿。
电影以饮食为素材,以美食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是基于人类对饥饿的排斥和恐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位居五大需要之首,这是因为只有保证了生理需要的满足后,才有精力和体力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
(二)食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最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祭神敬祖、婚迎嫁娶、生老病死都需要遵从一定的礼仪,这与传统文化中历来对“礼”的重视有关。饮食过程中礼仪的逐步渗透形成了“食礼”,“食礼”中的礼仪又绝非一般的礼仪,它是体现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民族精神文明、饮食文化的象征。《礼运?礼记》中就强调了对饮食礼节的重视,就餐的座位秩序、上菜的依次顺序和饮食器具的摆放上都呈现出饮食文化所具有的地位尊卑、长幼有序的审美意象。
座位秩序是家庭或社会地位高低尊卑的主要体现。在正式的宴席上会设立主位,即开门正对的那个座位,此次宴席的主人将落座于此,主人右侧是第一主宾位,地位最高者就坐此位,第二主宾位则是主人的左侧。从第二主宾位到第一主宾位,沿顺时针方向依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