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克泉、沈昌健 两代人的油菜梦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他们只是普通的农民,却有着培育出优质油菜品种的梦想。没有专业知识,就买回书籍彻夜研读;没有专业分析仪器,就靠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35年的科研路,28万元的负债,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都没有让沈克泉、沈昌健父子放弃心中的梦想。
35年的油菜梦
能与梦想扯上边的事从来都不会容易。听说自己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称为“中国梦”的典型,47岁的农民沈昌健有些不好意思。农民父子搞油菜科研,在此之前,许多人“不是说我们父子‘追梦’,而是说‘做梦’。”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报纸头条、央视新闻……赞誉与声名接踵而至。然而,沈昌健表示,自己与梦想的距离还有“不远不近一大步”。
尽管被称作“超级油菜”,实际上沈昌健培育的新品种还在等待作物新种审定,不得投产,也无从获益。长达几年的审定程序中,样本送检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都需要大量资金精力。由于缺钱,沈昌建的油菜育种只能“慢慢走”,通过审定所需的时间也许会格外漫长。
这35年来,一家人钻研油菜,赚了名声也赚了累,就是没赚到钱。沈昌健的妻子朱春贵忍不住说:“也许现在我们家在乡里是名气最大的,但也是背债最多的人家。”
要耐得住烦,沈昌健说服妻子也说服自己。油菜的事,最后还是靠油菜说话,“这和名气没得么子关系吧”。
一棵油菜的研究
父亲沈克泉发现野生油菜时,沈昌健还只有11岁。
沈克泉本是个养蜂人。花为蜜之源。每年4月底,当临澧的油菜花谢了,他就带着蜂箱到贵州山区去,让蜜蜂去采乌桕花蜜。养蜂人也是赶花人。
1978年6月8日,沈克泉的命运在这一天改变了。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进大山,观察野花野草的生长,考察蜜源,在无人种植的山坡上发现几株野生油菜,生长结构特别好,其根部有效分支发达……”
贵州高寒山区的野生油菜竟然开着花。想起常德大地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沈克泉仿佛捡到了宝贝,兴致勃勃地把野生油菜带回家乡播种。他梦想,野生油菜能在临澧生长、培育,成片成片地开花,他和蜜蜂都不用长途跋涉到贵州山区了。
其实,沈克泉不经意中犯了一个错误。高原与平原、丘陵,油菜花的花期本来就不同步。高原的油菜花开得要迟。将6月份开花的贵州野生油菜花移植到临澧这样的丘陵地带,6月份是保持不了花期的。
但野生油菜花带回了。沈克泉考虑的已经不是蜜蜂采蜜的问题,他要搞油菜研究,搞杂交油菜。
这不亚于一次长征。
让沈克泉欣慰的是,他还真没看错这3棵野生油菜。油菜是雌雄同株、自花授粉植物。要育出杂交油菜品种,只有雌蕊而雄蕊败育的雄性不育系即母本的改良和选育是关键。3棵野生油菜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
怎么保存野生油菜的优质特性,并在后代植株中延续?怎么让杂交油菜芥酸低硫苷低,高产又优质?这成了沈克泉的攻关难题。他四处托人买书,白天搞生产,晚上挑灯夜读。遇上难懂的技术问题,他一次次去农技站咨询,甚至带着沈昌健去高校院所向专家请教。没有专业分析仪器,他就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播种、贴标签、观察、记录数据、写读书笔记……就这样,写满了整整23个日记本。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爷爷的日记本,都是一些关于种植油菜的笔记和数据,感觉很复杂深奥,完全看不懂。”沈克泉的孙女、沈昌健的大女儿沈玲回忆说。
沈克泉对培育超级杂交油菜的执着,将全家人带动了起来。妻子何秀英鼎力支持,成了沈克泉的得力助手,在外开车赚钱的小儿子沈昌健也常被叫回家帮忙钻研油菜。“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田里劳作的时候,我给他们送饭。爷爷在田里忙起来,都忘记了要吃饭,真的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不做完是不会回家的。常常是我做好饭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才回来。”沈克泉的孙女说。
经过1000多次反复实验,磕磕绊绊30多年科研路走来,沈克泉、沈昌健两父子终于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也正是这些肯定支撑他们不放弃培育“超级杂交油菜”的梦想。
1984年,他们成功选育出具有稀植、高产、省工、省种的杂交油菜新组合“友谊3号”,连续两年在全县大面积示范种植,每亩平均产油菜籽330斤。
2001年,沈克泉带着种子来到农业部油料检测中心申请检测,转优趋势明显。
2004年,再次对新育的10个品种进行检测:2个达到了双低标准,另4个品种达到单低。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7年3月27日,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在武汉举行,沈克泉和他的两株巨型油菜格外引人注目。
2009年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