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机器人化机器.ppt
技術前瞻與政策AI機器人 指導老師:袁建中教授 第五組: 陳世芳、陳佳君 王貴英、邱榆淨 機器人的定義 很難去定義:因為機器人還在發展當中,新功能不斷出現。 1886年法國作家利爾亞當在他的小說《未來夏娃》中將外表像人的機器起名為“安德羅丁”(android),它由4部分組成: 生命系統(平衡、步行、發聲、身體擺動、感覺、表情、調節運動等); 造型解質(關節能自由運動的金屬覆蓋體,一種盔甲); 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肉體、靜脈、性別等身體的各種形態); 人造皮膚(含有膚色、機理、輪廓、頭髮、視覺、牙齒、手爪等)。 機器人的定義(二)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發表了科幻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在劇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語“Robota”寫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隸的意思。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被當成了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在該劇中,機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沒有感覺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從事繁重的勞動。後來,羅薩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機器人具有了感情,導致機器人的應用部門迅速增加。在工廠和家務勞動中,機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員。機器人發覺人類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終於造反了,機器人的體能和智慧都非常優異,因此消滅了人類。 但是機器人不知道如何製造它們自己,認為它們自己很快就會滅絕,所以它們開始尋找人類的倖存者,但沒有結果。最後,一對感知能力優於其他機器人的男女機器人相愛了。這時機器人進化為人類,世界又起死回生了。 機器人的定義(三) 為了防止機器人傷害人類,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於1940年提出了“機器人三原則”: 機器人不應傷害人類; 機器人應遵守人類的命令,與第一條違背的命令除外; 機器人應能保護自己,與第一條相抵觸者除外。 這是給機器人賦予的倫理性綱領。機器人學術界一直將這三原則作為機器人開發的準則。 機器人的定義(四) 在1967年日本召開的第一屆機器人學術會議上,就提出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定義。 森政弘與合田周平提出的:“機器人是一種具有移動性、個體性、智慧性、通用性、半機械半人性、自動性、奴隸性等7個特徵的柔性機器”。 從這一定義出發,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動性、智慧性、個體性、半機械半人性、作業性、通用性、資訊性、柔性、有限性、移動性等10個特性來表示機器人的形象。 另一個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個條件的機器稱為機器人: 具有腦、手、腳等三要素的個體; 具有非接觸感測器(用眼、耳接受遠方資訊)和接觸感測器; 具有平衡覺和固有覺的感測器。 該定義強調了機器人應當仿人的含義,即它靠手進行作業,靠腳實現移動,由腦來完成統一指揮的作用。非接觸感測器和接觸感測器相當於人的五官,使機器人能夠識別外界環境,而平衡覺和固有覺則是機器人感知本身狀態所不可缺少的感測器。這裏描述的不是工業機器人而是自主機器人。 機器人的定義(五) 1988年法國的埃斯皮奧將機器人定義為:“機器人學是指設計能根據感測器資訊實現預先規劃好的作業系統,並以此系統的使用方法作為研究對象”。 198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工業機器人進行了定義:“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具有自動控制的操作和移動功能,能完成各種作業的可編程操作機。” 機器人的定義(六) 中國的定義:“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化的機器,所不同的是這種機器具備一些與人或生物相似的智慧能力,如感知能力、規劃能力、動作能力和協同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 在研究和開發未知及不確定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的過程中,人們逐步認識到機器人技術的本質是感知、決策、行動和交互技術的結合。 機器人的分類 關於機器人如何分類,國際上沒有制定統一的標準,有的按負載重量分,有的按控制方式分,有的按自由度分,有的按結構分,有的按應用領域分。一般的分類方式見表: 機器人的分類(二) 中國的分類:從應用環境出發 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就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 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機器人化機器等。 在特種機器人中,有些分支發展很快,有獨立城體系的趨勢,如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 國際上機器人學者的分類:從應用環境出發 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 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 機器人的歷史 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中國有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據《墨經》記載,中國的魯班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 西元前2世紀:古希臘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