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打压浮华、崇儒兴学浅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明帝打压浮华、崇儒兴学浅论   摘要:魏明帝重实用,在选官方面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为了打压浮华之风,不惜建立细致的科考标准来选拔人才。魏明帝在文帝基础上继续崇儒兴学,发展实用教育,首次将律学教育纳入官学体系,为整个曹魏政权的教育,乃至后世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魏明帝;教育;儒学   魏明帝曹睿,字元仲,甄夫人所生,十五岁,封武德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以甄后诛,未早立为嗣。诏为郭后养子。七年五月,文帝病笃,被立为太子,丁巳即位;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崩,在位十四年,沉毅少言,明察好断,《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孙盛评注:“魏明帝天资秀出,口吃少言,而沈毅好断,政自己出,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陈寿在《三国志》卷三《明帝纪》评曰:“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凋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明帝在选官方面继续文帝推行九品中正制,但这一度本身并不完善,依旧处于开始阶段。而此时,曹魏政权内部一批道家信徒的浮华之风兴盛,如何晏、邓?r、诸葛诞等人交友结私、聚众清议、品评人才,“暗中操纵了政府用人之柄”[1]导致国家系统选才混乱,“出现了中正与行政系统在选举中权力的错位与混乱”[2]为杜绝朋党、抑制浮华、消灭结交请托,保持选官制度的纯洁性,魏明帝依据董昭奏疏,首先罢免了夏侯玄、邓?r、何晏、李胜、丁谧、刘熙、孙密、卫烈等十五人;其次,延用曹操以来的思想,命刘劭建立一套新的考科法作为选举用人的客观标准“以驾驭混杂的议论”[3]《通典》卷一五考绩云:“魏明帝时以士人毁称是非,混杂难辨,遂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之法七十二条,考核百官,其略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效,然后察举,或辟公府,为亲人长吏。”唐长孺先生在《九品中正制度试释》中说:“考课法本来只是考察官吏,刘劭所行却更广泛地推行到州郡考士与察举征召,所以这一套考课法乃是包括选举在内的。”这套志在优化九品中正制的法律因为过于繁琐,遭到杜预、傅嘏、杜恕、崔林等多人的反对或异议,《通典》卷一五记载杜预批评曰:“立法累细,历代不能通。”《三国志》卷二十一《傅嘏传》记载:“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未呈,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他认为考课法本末倒置。最终因明帝早逝而不了了之。今《都官考科》原文已佚,无从考究。由此可见,明帝一朝选官制度并未走上以世家高低为标准的选才之路,统治者仍重视实际能力,甚至不惜建立细致的客观标准来选拔人才。   明帝尚实用,为了抗衡政权内道教思想的浮华,发展实用教育、大力崇儒兴学。   《三国志》卷三《明帝纪》载“(明帝)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他即位后,把律学教育纳入官学体系,置律博士,这在中国历史、中国教育史上属于首开其端,《三国志》卷三《卫觊传》载,卫觊上奏请置律博士:“九章之律,自古所传,断定刑罪,其意微妙。百里长吏,皆宜知律。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践;狱吏者,百姓之所县命,而选用者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请置律博士,转相教授。”得到明帝准许,但因当时没有建立主管律学教育的专门学校和机构,暂由主管刑律的行政部门代理。   明帝在文帝发展儒学的基础上,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六月下诏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自顷儒官或非其人,将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选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国,贡士以?学为先。”[4]并且在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二月戊子,诏太傅、三公,把文帝《典论》刻于石,立之太学,作为太学生的教育文本之用,王国维认为旧太学石经均是今文经学,不能适应古文经学的需要,明帝时才下诏刊刻文帝《典论》与太学石经并列。另据《大唐六典》卷二十一《国子监》记载,到明帝太和、青龙中,太学人数增至千人,太学博士共计十九人,祭酒一人(祭酒博士是博士中的德高望重者,职掌为训范总统学中众事)。但是,明帝时儒学博士遴选不精、迁升更是有限,《三国志》卷二十四《高柔传》记载,柔上疏劝诫明帝重视儒学博士选用和擢升:“臣闻遵道重学,圣人洪训;褒文崇儒,帝者明义。昔汉末陵迟,礼乐崩坏,雄战虎争,以战阵为务,遂使儒林之群,幽隐而不显。……宜随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位,敦崇道教,以劝学者,于化为弘。”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二月壬午下诏:“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5]尽管如此,积弊难除,太学教育名不副实,博士多学时粗疏,太学生素质差、实为避难而非一心向学,年年如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