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的“解脱”观念 姚卫群 内容提要:本文对印度宗教中的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的“解脱”观念
姚卫群
内容提要:本文对印度宗教中的“解脱”观念做了专门研究。作者就解脱观念在印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形态进行了考察,对吠陀中一些与解脱观念有关的概念提出了看法,论述了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本特征,并对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佛教、耆那教的解脱观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述。
关键词:解脱,印度宗教,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
解脱观念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基本观念。它涉及印度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近现代印度思想发展中也有着重要影响。一般的印度宗教派别都将其作为本派追求的最高目的或至善境界。本文拟初步考察这一观念在印度的形成及在古代各主要宗教派别中的基本内容,努力探讨它的显著特色。
解脱观念的形成
解脱的观念在印度很早就已出现。现在汉语中通常说的 “解脱”一词,多从梵语“mok2a”或“vimukti”翻译而来。它的使用一般认为是从奥义书开始的。但在奥义书之前是否就一定没有这类概念,也很难下一确切的判断。在印度早于奥义书的是所谓吠陀。其中的一些概念与奥义书中的解脱概念有关。如一些吠陀赞歌中谈到“不死”或“不朽状态”,梵文为“am3tam”或“am3tatva”。还有一些吠陀赞歌谈到要“生不死地”、“证取不死”、“入不死界” 等。这都与印度后世说的解脱有联系。因为所谓解脱是相对于生死轮回而言的,吠陀中说的“不朽状态”或“不死界”等虽然没有谈到摆脱生,但却谈到了摆脱死。而且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它与后来的解脱观念有某些相似之处。当然,吠陀中谈到的这类概念与奥义书以后印度宗教中说的解脱还是有相当差距,不能等同。
在奥义书中,解脱观念是随着轮回观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奥义书中已明确提出了处在轮回中的生命形态是充满痛苦的,而跳出轮回,摆脱痛苦,即为解脱。奥义书中对人死后的去处问题的讨论已进行得比较深入,认为人死时死的是躯壳,但生命的主体并不死,它会进入不同的道路或区域。一些奥义书中谈到有两种道,即“祖道”(pit3yqna)和 “神道”(devayqna)。祖道是生命的主体经过一些轮转过程后还回归到人生活的世界中来的道路,实际上是一种轮回的道路。而神道则显然是一种解脱的道路,因为进入这个道路的生命主体将到达梵界,不再回到原来生活的世界中来,也就是不再轮回,这即是达到了解脱状态。
在奥义书中,最深层含义的解脱观念与婆罗门教哲人所讨论的“梵”与“我”的观念直接相关。或说与其对梵我关系的看法有关。
所谓“梵” (Brahman)在奥义书中一般被描述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宇宙的最高实在。梵在本质上是一种“识”(vij`ana),但又不同于世间一般的意识。在奥义书中的许多思想家看来,梵既是一种最高的实在,它就不能具有任何具体的属性,如果梵具有具体的属性,那它就是有限制的了,就不是最高实在了。梵不能用世间一般概念来理解或用语言来表达,因为能用概念来理解或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都是有限制的,而梵是无限制的。对梵通常要从各种否定中去理解和体悟它。奥义书中的这些思想家采用不断否定的方式来表述梵,是为了突出它的至高无上意义,表明它的万物本体的地位。
所谓“我” (Qtman)一词亦音译为“阿特曼”。它在梵语中有多种含义,如个我、呼吸、自我、本性、整个身体、人生命的最高本原等等。在奥义书中,这一词一般是在两种意义上来使用:一是指“小我”,即是在作为人的身体诸器官( 如眼、耳、鼻、舌、皮)的主宰体或单独的人之生命现象的主体这种意义上来使用的;另一种意义即指“梵”,许多奥义书在论述作为世界本体的梵时,不用“梵”这一词,而仅用“阿特曼”,此种“我”就是所谓“大我”。
在解释梵与我的关系问题时,奥义书中的思想家多主张“梵我同一”(或梵我一如),认为作为宇宙万有本体的“梵”和作为人生命现象主体的“我”是同一的,真正存在的东西仅是“梵”。但世俗之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把“梵”和“我”看成不同的东西,产生无明。这样就会执著于不同于“梵”的“我”或与之相关的世间事物,产生种种欲望和相应的行为,由此导致业报轮回。而轮回中是充满痛苦的,只有消除无明,认识“梵我同一”,才能真正摆脱痛苦,达到解脱。正如《广林奥义书》中所说:“认识梵者,直升天界,获得解脱。”
奥义书中形成的解脱观念对印度后世宗教哲学派别的发展影响极大,无论是婆罗门教系统的派别,还是非婆罗门教的派别,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或借鉴了奥义书中的这方面的思想。
婆罗门教六派哲学的解脱观念
吠陀和奥义书中虽然表述了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但婆罗门教中形成相对独立的若干哲学流派则主要是在所谓奥义书时期之后,不少这类派别的理论体系的成型则是在公元前后。婆罗门教的哲学流派主要指所谓“六派哲学”,即: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尽管六派哲学都属婆罗门教系统,但解脱观念在这些流派中则各有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九版眼科学-PPT课件-第13章-玻璃体疾病.pptx
- 胸、上腹部和盆腔CT图谱.ppt
- 达风21TD 31TD车铣复合数控系统用户手册4.pdf
- 《兰亭集序》(原文带拼音+全文翻译、注释、写作背景).pdf VIP
- 2025年“T8八省联考”语文试题评析及高考备考策略 课件.pptx
- 中考道德与法治7-9年级知识点复习提纲.pdf
- 备考资料中考生物复习提纲:认识生物.docx
- 哈弗-哈弗H8-产品使用说明书-哈弗H8-2017款 2.0T 8AT 四驱 悦享型-CC6480TM62-哈弗H8-使用说明书-红标-中文-18-17.05-01Z1.pdf
- 铜仁市第十二中学2021年中考备考复习方案.docx VIP
- 场平工程专项施工方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