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论文: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doc

孤独症论文: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孤独症论文: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

孤独症论文: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 【摘要】目的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及刻板重复等异常行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两岁前就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且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的预后。本文主要对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识别;干预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在3岁以前起病,具有社会交往、言语沟通和认知功能特定的发育延迟和偏离的特征,表现为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及刻板重复等异常行为。近年来欧美学者倾向使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 disorders,ASD)一词,除孤独症外,还包括不典型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征、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和其他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自从1943年Leo Kanner首先报道孤独症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其患病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ASD的患病率在0.9%~1.57%之间[2-4]。据估计,中国大约有400万~1000万ASD患者,儿童患病人数在100万~300万[1]。 迄今为止,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治疗难度大且预后大多不良。然而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两岁前就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孤独症的预后,一般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因此,相关研究领域强调对孤独症进行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 一、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与识别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对孤独症的早期行为表现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发现了较多关于孤独症早期的预警行为与生理指标,为孤独症的早期识别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1.社会交往性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孤独症患儿自幼即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障碍。对人微笑和目光对视是婴儿最主要的社交行为之一,如逗弄时微笑,与母亲或养育者的目光对视等。有研究发现[5,6],缺乏社交性微笑和目光对视是孤独症儿童婴儿期社交功能缺损的特征性表现。对儿童孤独症认知功能的研究表明,社会注意对社会交流能力的获得至关重要,而孤独症患儿存有社会注意损害,且这些社会注意损害被认为是孤独症婴儿时期的特征性表现[5,7],如他人很难用声音、动作或表情吸引患儿的注意,不跟随他人的目光注视或指向,不会用手指向他人指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在躯体上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是最初的社会联系,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因孤独症患儿不能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很好的转变,使其早期“依恋”行为难以形成或发展,可表现为不寻求他人的爱抚,对人没有亲、疏之分等。朱瑜等人[8]对天津市1.5~3岁孤独症儿童的相关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亲子依恋关系可能为孤独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2.语言发育障碍 语言发育障碍是孤独症的第二大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孤独症患儿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是儿童孤独症的常见症状及首要就诊原因[9]。对于孤独症儿童,其在婴儿期即可表现出语言理解异常、语言表达和躯体语言落后的症状[8,10-11],如不会应要求指点或出示物体(如玩具等),不会咿呀作语,不会通过表情、手势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些特征性行为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识别。同时孤独症儿童还表现为将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障碍,即缺乏实际意义的交流。患儿在婴幼儿期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叫名字毫无反应[5],对于他人说的话不理不睬,使家长怀疑其耳聋而就医。 3.刻板动作与兴趣狭窄 孤独症儿童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行为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如“经常无原因拍打手”、“来回奔跑”、“对风扇及其他圆形的物体有着特别的依恋”,“对广告、天气预报异常敏感”等,这些均为儿童孤独症常见的特征性行为。国外研究表明,刻板动作与兴趣狭窄可在儿童出生后第二年表现出来[12]。而国内学者认为[5],这类行为在婴幼儿期不常见,对早期孤独症的诊断缺少普遍性。但孤独症患儿“缺少婴儿对玩具或游戏的兴趣”,“无假扮游戏”检出率高[8],提示缺乏想象性游戏可能是婴幼儿期孤独症早期征象之一。 4.脑过度生长 近年来关于孤独症神经结构的研究发现[13,14],孤独症患者在生命早期存在脑过度生长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出生时孤独症儿童的脑体积与普通儿童无显著差异;幼年阶段,患儿脑体积增长速度高于正常儿童;经过幼年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其脑体积增长速度又迅速下降,最后大小达到或接近正常标准。头围是反映脑体积大小的有效指标之一。孤独症患者在生命早期脑的过度生长现象提示,可将头围的过度增大作为孤独症早期的危险信号,用于孤独症的早期发现。同时国外研究者注意到孤独症儿童早期头围的过度增长与其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定关系[15,16],主要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