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课件
(一)明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建立都察院作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拥有广泛的监察弹劾权。 设置六科给事中,直辖于皇帝,主管稽查六部事务,同时掌规谏、封驳诸事。 除正式的监察机关外,明代还设有对各级官员和百姓进行秘密侦察的特务机构,即锦衣卫和东、西厂。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根据当时全国十三省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区(明末增至十五道)。 清朝监察系统基本承袭明代制度,以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为长官,品秩与六部尚书相同。都察院主要职责是监督政治得失、弹劾不法官吏和对各级行政机构的政务执行情况实施监督。都察院下设有十五道监察御史,各道均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下设监察御史数人。监察御史职权范围非常广泛,除负责监察所辖省区外,还有监视中央各机构、弹劾京官之权。此外,清朝还设有两个特色监察机构,即宗室御史处和内务府御史处,负责监督宗人府和内务府。 第五讲 地方行政体制 一、秦汉地方行政体制 秦灭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代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为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州,由司隶校尉、刺史对所属地方郡国实行监督。以后州刺史由监察官逐渐演变为高于郡国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至东汉末,郡县两级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所取代。 秦汉时期,郡是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郡长官称守或太守,全面管理一郡军事、经济、文化和司法,拥有地方重权。郡太守下有属官,可分两类:一是佐官,包括丞(协助郡守治民)和尉(协助郡守主持军务),由中央任命;二是属吏,包括功曹等掾吏,由郡守自行辟除。 秦汉县之长官称令(大县)或长(小县),其职掌主要有: (1)维持治安; (2)组织生产; (3)教化百姓。 县令(长)之下设有丞、尉等佐官,由中央任免。 秦汉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为乡、里。乡里制度有以下特点: (1)乡里官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 (2)在管理方式上重视乡俗民规,将教化手段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带有很大的自治性质。 乡官有三老、啬夫和游徼。乡以下的行政组织为里,里设里正。 亭是独立于乡、里之外的行政系统,为县廷派出机构,行使两项职能,即管理地方治安和负责官府文书承传转递工作。 二、隋唐地方行政体制 为强化中央集权,建立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隋唐时期对前代制度进行了调整:一是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县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二是削弱地方政府的行政自主权,废除了地方官自辟属吏的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中央。 州为唐代地方行政之中坚,除州之外,在建都之地设“京都府”,军事要地设“都督府”,少数民族地区,建“都护府”,作为与州同级的特殊区域。州的长官为刺史。唐初军民分治,刺史仅负责民政。安史之乱后,因内地用兵频繁,刺史多兼军职,握有军权。府设府尹一人为长官,少尹二人为次官。与前代相比,隋唐县制变化不大。县长官称令,县令出缺以资历浅者暂代则称知县或知印。 羁縻府州: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皆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受边境都督和各都护府的统领。 节度使: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节度使专制一方。节度使最初为边区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并无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也无固定辖区。安史之乱后,战火延及内地,地方政务依仗军权而推行,节度使遂掌握地方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节度使职位或传子世袭,或委部下充任,中央政府无权过问。 三、宋元地方行政体制 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北宋初年,地方行政机构为州、县两级制。由于州、府、军、监(均为同级行政机构,其中州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等都直接隶属中央,数目过多,管理幅度过大。因此,在府、州之上又增设路这一地方行政区划。在地方行政体制下,路仅是一个遣使级的行政层级,没有主管机构,分别设置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转运使司,各司互不统辖,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虽有路这一较大的行政区划设置,但并末形成唐末五代分裂割据局面。 元在其直接统治区,基本上仿效汉制,实行路、州(府)、县的管理体系。元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创新是在路、府、州之上,又实施“行省”制,并相沿至明清。行省,亦称“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省最初是因军事需要,为巩固占领区的统治,而临时设置的,是中央机构(中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