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语境下的民族手工艺品_产业特性及生产组织方式选择.docx

市场化语境下的民族手工艺品_产业特性及生产组织方式选择.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市场化语境下的民族手工艺品_产业特性及生产组织方式选择

总第303期ForwardPositionSumNo.303市场化语境下的民族手工艺品———产业特性及生产组织方式选择李佳(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在市场化语境下,民族手工艺品的产业特性发生了转型,无论是生产目的、消费主体还是依存环境都有重大改变;手工艺品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它的生产规模和生产组织方式选择应该依据市场来决策,在大规模复制和个性化生产的悖论中,手工艺品的产业规模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同时,产业的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并非是单一或固化的。[关键词]民族手工艺品;产业特性;产业规模;生产组织方式[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01-0167-04成为纯粹审美的对象,作为一种符号遗存下来,并获得全新的审美意义。如云南的瓦猫是安置于居所正中上方房顶用于镇宅,驱鬼避邪,消灾免祸的,其神态狞厉而又稚拙,有一种原始、天真、拙朴的美,随着传统民居的逐渐消失,瓦猫的实用和宗教功能逐渐淡化,成为欣赏类的手工艺品。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手工艺原有的实用性目的渐渐蜕化为一种审美仪式,其形式虽然犹存,但其内在的意义已经被消解或置换,原始的功能几乎荡然无存,特别是在市场化条件下,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目的完全不是实用,在趋迎消费者和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意识下,成为一种符号消费。(二)民族手工艺品的消费主体从文化持有者变为文化旁观者市场化对传统社会的解构是空前的,传统手工艺品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焦灼,随着某种文化的湮灭,附着于这个文化的手工艺品也逐渐失去意义。当然,这二者并不是同步进行的,甚至滞后很久。在这个隐性的时间差中,文化的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形态作为一种逐渐消失、渐行渐远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获得特别的意义。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某种文化逐渐成为弱势文化时,其传统的手工艺品却往往被主流文化关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传统手工艺一、民族手工艺品的产业特性(一)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目的从实用变为提供符号消费手工艺品是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其中承载着特定的地域或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甚至认知体系。手工艺品与特定的某一生产、生活方式相联系,其起源大都是从实用开始的,朝鲜族锅、苗族鼎锅、藏族炒锅、藏腰刀、新疆莫吉沙小刀、维吾尔族小花帽、贵州苗族蜡染、壮锦、侗锦、黎锦、纳西族妇女的“披星戴月”衣、傣族的筒帕、新疆地毯等产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民俗流变,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复存在,现代文明的物质成果逐步进入少数民族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经验技术、生产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方便耐用的生产生活新产品广泛地进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之中,代替了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使传统的经验技术、生产方式及其产品逐渐淡出,附着其上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淡化和消失。另一方面,传统的经验技术生产方式及其产品,适应历史的发展需要,也相应地发生着新的变化。手工艺品脱离了原有的功能,从实用的范畴中抽离出来,[作者简介]李佳(1971—),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师,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及少数民族经济。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者赋予的,即由文化旁观者,而非文化的持有者赋予。手工艺品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代表着某种文化乡愁,但又未与这种文化完全失去联系,如果附着其中的文化已经完全不是活态文化,则手工艺品往往成为文化的“木乃伊”,不但对文化的旁观者,而且对文化的持有者也失去了意义。手工艺品的价值是由文化的旁观者定位的,手工艺品的消费主体也是文化的旁观者。在传统语境与现代语境的断裂与错位中,形成了文化持有者的茫然失措和手工艺品生产的尴尬。文化持有者对自身文化往往缺乏自知,倾向于强势的文化,从少数民族服饰的变迁,特别是与外界接触更多的男性服饰几乎已经汉化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出强势文化是如何逐渐侵蚀少数民族文化,这种侵蚀是逐渐发生的,也是一个自然的文化流变过程,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改良,它不是像文化变革那样的强制改变,但其潜移默化的力量却是影响深刻的。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茫然,对主流强势文化的趋进和迎合,形成了文化持有者身份的焦虑。(三)民族手工艺品的依存环境从农耕文化变为市场经济民族手工艺品是农耕社会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例如陕西是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地域,凤翔泥塑、蒲城兴文麦草工艺画、户县农民画、凤翔木版年画、武功苏绘手织布、千阳刺绣、安塞剪纸、华县皮影、耀州陶瓷等文化产品都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先民们事农桑,务耕作,民风敦厚,逐渐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悠久的农耕历史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手工艺品。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产品相得益彰,体现出生产方式在器物或非器物层面的映射,是一种审美活动,也体现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机理。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