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钢的热处理专题教学PPT
6钢的热处理(3) 6-7钢的表面淬火 一、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集肤效应: 电流频率越高,涡流集中的 表面层越薄. δ≈500/ 高频感应加热淬火 200~300KHz 0.5~0.2mm 中小模数齿轮、中小尺寸轴类 中频感应加热淬火 2500~800Hz 2~10mm 大中模数齿轮、较大尺寸轴类 工频感应加热淬火 50Hz 10~15mm 大直径轧辊、火车车轮 适用材料:中碳钢、中碳合金钢 45 40Cr 40MnB 预先处理:正火或调质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特点 过热度大(Ac3以上80℃~150℃),得到细 隐晶马氏体,硬度高2HRC~3HRC。 残余压应力,提高疲劳强度。 氧化脱碳少,变形小。 温度、淬硬层易于控制。 斧子淬火 齿轮、链轮淬火 大模数齿轮单齿淬火 工件内孔淬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件的技术条件 1、表面硬度 P119表5-1 2、淬硬层深度 表5-2 3、预先热处理要求(调质/正火) 二、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特点 设备简单、成本低、灵活性大。 淬硬层2~6mm,太深易过热,质量较难控制。 单件、小批量生产,大型零件表面淬火。 6-8 钢的化学热处理 ——将钢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深入其表面,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改进表面性能的工艺。 渗碳 渗氮 碳氮共渗 一、渗碳 目的: 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心部仍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应用:磨损和较大冲击载荷的零件。 (齿轮、活塞销、套筒) 活塞销 渗碳方法 气体渗碳 介质: 煤油、苯、甲醇 煤气、天然气 反应: 2CO CO2+[C] H2+CO H2O+[C] CnH2n nH2+n[C] 气体渗碳炉 固体渗碳 介质: 木炭、碳酸盐(BaCO3 Na2CO3) 反应: BaCO3 BaO+CO2 CO2+C 2CO 2CO CO2 +[C] 特点: 设备简单、容易实现,生产率低,劳动条件差, 质量不易控制。 渗碳用钢 C:0.08~0.25%,对于要求较高或较大截面的零件,含碳量达0.30%。 低碳钢强度较低,而且淬透性差,长时间渗碳晶粒易于长大,重要零件(如汽车、拖拉机齿轮等)都用低碳合金渗碳钢。合金渗碳钢中常加入Cr、Ni、Mo、W、V、Mn、B和Ti等元素。 常见的防渗方法 预留余量切除法 涂料法 镀铜法:在不需要渗碳的部位用电镀方法镀上厚度为0.02—0.04mm的铜层,可以比较可靠的防止碳的渗入。 齿轮轴防渗涂层 渗碳工艺 温度:900~950℃ 时间:决定于渗层厚度要求(124页表) 低碳钢渗碳缓冷后的显微组织 渗碳层厚度 碳钢:表面到过渡层一半处。 过渡层:出现铁素体开始至心部原始组 织为止。 合金钢:表层至心部原始组织。 渗碳后的热处理 直接淬火 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节约能源、成本低。脱碳倾向小。 组织粗大、残余奥氏体多,耐磨性低。 变形较大。为了减少淬火时的变形, 渗碳后常将工件预冷到830℃~850℃后淬火。 适用于本质细晶粒钢。 渗碳后的热处理示意图 一次淬火 心部要求高的合金钢,略高于心部Ac3; 受载不大但表面性能要求高的零件,Ac1以上30~50℃。 适用本质细晶粒钢。 二次淬火 力学性能要求很高的零件或本质粗晶粒钢; 第一次,Ac3以上30~50℃,改善心部组织,消除表面网状二次渗碳体; 第二次,Ac1以上30~50 ℃,表层获得细马氏体和均匀分布的粒状渗碳体; 工艺复杂,生产率低,成本高,变形大,只用于要求表面高耐磨性和心部高韧性的零件。 渗碳件的一般工艺路线 锻造——正火——机械加工——渗碳 局部镀铜 ——淬火+低温回火——精加工 钢渗碳、淬火、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组织:表层 高碳回火马氏体+碳化物+残余奥氏体; 心部 低碳回火马氏体(或含铁素体、屈氏体) 表面硬度高,58HRC~64HRC,耐磨性好;心部韧性好,硬度较低。未淬硬:137HB~183HB 淬 硬:30HRC~45HRC 疲劳强度高。 图纸上要标明渗碳层厚度、渗碳层和心部的硬度,重要零件还要表明对渗碳层显微组织的要求,渗碳件中不允许硬度高的部位应注明。 二、渗氮 气体渗氮 ——氨被加热分解出活性氮原子,氮原子被钢吸收并溶入表面,在保温过程中向内扩散,形成渗氮层。 常用的氮化钢:35CrAlA, 38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