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原理述要(乙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原理述要(乙编)   摘要:民间艺术之可贵,虽然有的非常别致,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最主-要的不在技巧的高超,而是情感的纯朴,是肺腑的流露,表现了人与艺术的真正关系。从艺术学的角度看“民艺”,也就是作为理论的认识,它的作者和作品情况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农民为主的艺术活动度其作品,也包括牧民、渔民等劳动者在内:第二个层次,是游方艺人和农民副业;第三个层次,是居肆百工的专业艺人。“周边艺术”这个词不见于使用,是我为了表述方便所造,主要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不能持久的造型,二是人工培育的观赏性动植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如我国的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柴,而是流散在民间的财富,历史上的它们创造了时代的文明。现在,不但有了法律保障,并且由国家出面保护,变成了政府行为。这些措施.在当前我国的社会情况下,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   关键词:艺术理论;民间艺术;周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四、民间艺术   艺术的显现和对人的影响,主要是艺术作品,而所有的艺术品又是人所创造的。艺术学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要研究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评论、艺术收藏,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链,每个环节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长短,又无不与相关的人和社会联系着。   1936年。丰子恺先生住在杭州田家园的别寓中,于10月13日,自编了一本题为《艺术漫谈》的文集,他在卷首写了一篇独特的小序,序说:“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烦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始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与‘艺术家’兴,而艺术始衰矣!”   “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也皆得为艺术家。”…   人既是艺术的创造者,绝不是只限于少数人。“人之常情”,有兴有衰,短短数语,情深意切,艺术之精神跃然而出,这是符合丰先生之性情和主张的。然而,审视历史的发展,面对当前的现实,已是“艺术家”的世界。可能有的年轻人阅历不深,以为这是空想,对于拍卖行的老板,更可能说是凭空编造,因为我们正处在“商品社会”。很多东西都变成了商品,很多事都要以经济来考量,艺术作品的高下,也要看拍卖行的价位。这是不奇怪的;读文章者不奇怪,写文章者也不奇怪,都能找到自己的依据。在过去确实有过上面所说的情况,既非空想。更不是编造。   早在原始时代,人们造物的原由,主要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当生活有了余裕,制作的东西多起来了,最初的“以物易物”也只是互通有无,还不是商业行为。人们将粗糙的石器打磨得光滑对称,在蚌壳与花石子上钻孔做成串饰,不知花去多少时间和精力,除了情感所致,并非得到另外的好处。放牧者在山崖上刻画。有的长达数公里,除了个别的用于仪式或某种记号,就其内容所知,多是情感的抒发。这是人类早期的艺术创造。进人封建社会之后,农耕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以农业为“本业”,其他均为“末业”、“末作”。随着城市经济的兴盛,手工艺得到一定发展。从艺术的角度看农业和手工业,其中带有艺术性的东西,虽然也较质朴,多已成为世间的商品。只有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诸如农民、牧民、渔民和城市居民的家庭中,或在他们的亲朋乡里之间,还保持着像丰先生所讲的那种“人生之常情”,也自有他们的艺术。   这种艺术一直流传至今,现在称为“民间艺术”。   在过去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形成了一种“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所谓“女红”,即女工,当时被视为妇女的一种品德;每个家庭的女性都要会纺纱、织布、缝纫、刺绣,并由此派生出剪纸、编结和窭丐馍等。为了不受社会歧视,不落人后,小女孩六七岁就要学做针线、剪纸绣花。直到做了祖母和外婆,还是离不开那个“针线簸箩”。由此形成一种风气和传统。有人说中国妇女“心灵手巧”,实际上是在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磨练出来的。好在这种技艺,体现而为艺术,饱含着她们的深情,可以得到抒发。读一读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女红”的可贵在于感情.这种感情是任何商品都不能取代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我少年读书时,学校里还唱着一首《寒衣曲》,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切之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尤其是寄宿生,更有深切的体会。那歌声与《游子吟》相呼应,相隔一千二百多年。交融在了一起,触动着人们的心。这是何等伟大!对于现在穿着羽绒衣的年青人来说,再也体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