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出海”:憧憬“吐故纳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剧“出海”:憧憬“吐故纳新”   “要为下一代粤剧演员培育属于他们的市场”   即便过去了3个多月,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仍难掩兴奋:“粤剧在海外非常受欢迎!”   2017年4月,余勇率团抵达美国旧金山,开始了4天5场的演出。   演出期间,精通汉语的美国历史学家格雷,邀请他的美国朋友一起领略了粤剧的魅力,并将粤剧《睿王与庄妃》剧本译成英文,供朋友提前阅读了解戏码。   据了解,粤剧在海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1亿左右的华人华侨通过粤剧感受乡情国恋;也不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外国人士,格雷只是其中之一。   据广东省文化厅的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内约有各类粤剧团300多??,活跃在佛山、东莞、中山、湛江等地,登记在册的私伙局高达1140余家。从英国伦敦到法国巴黎,从美国旧金山到加拿大温哥华,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粤剧团每年在海外奉献了200多场演出。   然而,老观众逐渐老去,新观众还未接上,票房危机对于粤剧“出海”产生了直接影响。面对新形势,海内外粤剧团都在积极探索新模式。   “一亮嗓,老华侨就止不住流泪”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粤剧在海外的知名度要高于国粹京剧。   源于广东、可追溯至明朝中叶的粤剧,初称“广东梆簧”,又被叫作“广府大戏”。珠三角地区开放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海纳百川的粤剧。因其多取材于经典历史故事和传说,表现中华文化与民族特征,故被古代皇帝作为一种提高民众忠诚度的表演而推广开来。   “第一代移民以广东人居多,因为语言因素,天然抱团形成了华人社区的自有文化,包括华人报纸、粤剧团等。”余勇告诉《?t望东方周刊》,“因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得天独厚的传承基因,粤剧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剧种。”   余勇曾多次带团前往海外演出,几乎每个国家都要连演数十场。“早些年,我们在新加坡演出,1300人的剧场我们连演30场,以至于最后一场人多得坐不下。”   实际上,早在19世纪,粤剧就流传到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后随广东移民被传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华侨聚居地。   华人作家陈依范所著《美国华人史》曾提及早期的一场海外粤剧表演:在萨克拉门托(加州州府所在地)的一家华人杂货店后面,一场木偶戏演出成功后,拥有123名演员的“鸿福堂”剧团成立了,并在美国剧院演出了粤剧。   随后不久,粤剧又传到了欧洲。王韬的《漫游随录》记载了1867年第二届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的粤剧演出:“有粤人携优伶一班至,旗帜新鲜,冠服华丽,登台演剧,观众神移,日赢金钱无算。”   据目前可考的资料来看,欧美人最早看到的“中国戏剧”,其实就是粤剧,随后才是京剧。   粤剧之于华人,实质上已成一味聊以思乡的药引。身处海外异乡,或组织粤剧社团自娱,或邀请国内专业剧团来表演,都成为华人社区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著名粤剧花旦、南方卫视主持人李池湘来说,1985年第一次随团前往纽约演出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只要一开锣、一亮嗓,那些老华侨就都止不住地流眼泪。”她说,“他们老一辈广东人,几乎人人都能唱几句粤剧。一进剧场,一见布景,一听旋律,就想起了家乡的味道。”李池湘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   李池湘从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后,一脚踏入广东粤剧院。“那些年,只要我们剧院有演出或排练,都会有戏迷过来探班。我们去哪里演出戏迷就跟到哪里,甚至,有经济实力的戏迷会跟我们去香港或国外看演出。”   在她的记忆中,粤剧戏迷有给演员煲靓汤、发红包的传统。在海外演出,戏迷还会用当地的纸币叠成花牌,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   在美国,李池湘曾一次收到过叠着2000美元的花牌。   社团的力量   粤剧“发烧友”刘锐琪移民美国已经33年了。当初,她与丈夫携全家从广东佛山移民到旧金山,唯一舍不得丢弃的就是那箱“宝物”――唱粤剧的绣花戏服。   作为“发烧友”,她痴迷粤剧十余年。在旧金山安顿好一切后,她外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当地华人社区寻找粤剧社团。   刘锐琪告诉《?t望东方周刊》,旧金山当地的粤剧社团水平参差不齐,社员也主要以热爱粤剧的移民家庭妇女为主。每周,“发烧友”们总会聚在一起听曲、唱曲。   此类粤剧社团往往充当了粤剧“出海”的重要桥梁。“海外当地的粤剧社团一般充当中介的作用,邀请国内专业粤剧团来海外表演授课,还可以在当地形成传播粤剧的基地。”经常接受海外演出邀请的李池湘如是说。   刘锐琪所在的社团会联合其他几家粤剧社团,邀请佛山粤剧院的老倌(著名粤剧演员)前来演出授课。   在海外,粤语常常被当作“中国”的代名词。很多外国朋友对粤语歌曲和粤语电影充满好奇。因此,每当国内粤剧老倌前来表演授课时,刘锐琪就会邀请她所有的美国朋友前来听粤剧。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