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振太那些尘封的古村落
振太古村落群,遍布于云南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各个角落,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那错落有致的百年老屋、那古朴深沉的石门坎、还有古道古桥古牌坊,无不铭刻世事变迁、岁月流转的痕迹,体验出浓郁的文化特点,解读着振太侨乡古村落悠长远久的马帮历史。
振太商帮
振太的历史是平淡的,但平淡中又透着几分不俗。被许多人所忽略的是,由于拥有西临临沧、北近大理的特殊区位优势,自清朝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民国,振太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当时马帮从振太出发,可以北经景东、大理、丽江抵达迪庆、西藏,南经景谷、普洱、澜沧、孟?B出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西走临沧出缅甸,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
交通上的便利,为振太的对外文化交融和商贸往来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使振太成了当时景东南五区和现在镇沅县西部的商品集散流通地。占有地利之便的振太人,显然从中嗅到了浓厚的商机,于是振太的马帮和商帮在这条古道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是振太的人文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的上百年间,振太人的足迹远涉东南亚,形成富甲三迤地区的“振太商帮”,众多振太商人遍及海内外。由于资源丰厚,不少外省商贩到振太做生意,集镇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并有了“三万人口一万商”的赞誉。
紫马街
紫马街是振太乡太和村东紫马、西紫马、中紫马和下紫马四个小组的村名总称,现有155户546人。据说,很早以前,村里有一匹毛色是清一色的紫马,力大无穷,所驮货物是普通马的两三倍,富于人性,引吭嘶鸣中紫尾一扬,人们就知道幸福在哪里,为了纪念紫马,村子就以紫马街为名。紫马街曾是振太区公所和太和镇驻地,是振太史上政治商业中心。这里是由振太商帮通过茶马古道经商而发展建设成的古村落,也是普洱市现今保存最完整、建设时间较早的古村落之一。
走进紫马街,整个紫马街的结构设计非常独特,房屋高墙四筑,街道条条相通,形状都很相似,很像一个大迷宫,极易迷路。在村里除了能欣赏到法式建筑的八角亭,还能看到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如李其光、梁其昌几家民宅,其房屋雕梁画栋,屋墙上有着精湛娴熟的建筑工艺图腾画,屋檐下是大理石板挑起的防火台,窗子为镂空窗花雕刻,门板也有装饰木刻。除此之外,紫马街好多人家还保留着如八仙桌、太师椅一类的古式家俱。有少部分房屋构设为复式设计,内分多室,且室室相通。宅内清幽的庭院、幽深的古井、精美的雕刻工艺,充满着古老的建筑神韵,彰显着独特的纯农业时代的古建筑风格。
紫马街另一个比较大的院落要数李英故居,这座建于民国年间的建筑采用了中、西建筑风格,被称为“八角亭”。李英可算是当地的风云人物,他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抗战时任滇军60军炮兵营长,开赴抗日前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保卫武汉、长沙等大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打内战,他解甲归田,回振太从事农耕和经商。李英的夫人易崇谦,景东人,本是昆华女中的学生,抗战了,她报名参加“云南战地服务团”到台儿庄,也就在台儿庄和李英相识相恋,结为夫妻,演绎了一段战地浪漫曲。老屋里,还居住着李英的儿子、儿媳和孙女。
石大富
石大富,顾名思义,村里人大多姓石,而且特有钱,就被人称为了“石大富”村。整个村子建在一座小山之上,完全用红砂石搭建,层层叠叠而上,被人称为布达拉宫式的建筑,这当然夸张了一点,不过这样的古村还是颇为少见的。
石大富是众多振太马帮及外地马帮的必经之地,曾开有马店,生意兴隆。现村落内有古宅3l幢,石铺古道1310米。针对马帮,村中还留有四个“拴马桩”和不少的“上马石”,拴马桩保存完整,可在此看到“马帮文化”的一些特点。村落中的古宅,百分之八十的墙壁和院落用料,都是石头,院落石面,光滑平整,每块石头,大小一致。
看过石大富村,其实想到的是一座战斗堡垒,易守难攻。村子被高大的石墙包围,除了大门,别无通路。石大富村落最让人叫绝的,就是纵横全村的石墙,总长600多米,最高近8米。全村建筑所用的石料,是当地特产“细红石”,整块石料,红如高梁,所以整村给人的感觉,可说“这是一个红的村落”。
石大富村旁500米就是著名的难搭桥。难搭桥,因桥建在山势陡险的悬崖峭壁上,工程十分艰巨困难,称为“难搭桥”。桥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属于滇西后路茶马古道的重要一段。过去是临沧、景谷、思茅、普洱通往景东、大理、西藏、四川等内地的必经之地。
宛如彩虹的难搭桥,高高地耸立在悬崖峭壁上,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桥下一条清清的小河,青山绿水相映。河中一个高而滑的石坎,河水从高坎倾泻而下,形如瀑布。那飞泻而下的瀑布,长年累月,在瀑布脚形成一个翠绿的深潭,当地人称“龙潭”。龙潭内没有任何杂物,水绿得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