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ppt

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

3.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史料。史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说明了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答案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答案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 [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伴随相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题二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任能”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史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史料一为后世历史文献,主要反映了科举制相对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通过概括“前此选举”的弊端,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 2.史料二为后人史学评论性史料,注意史料中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史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人才等借鉴价值。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根据史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答案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3.根据以上史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主题三 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史料三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史料四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 1.史料一为古人游记类史料。史料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导致农耕

文档评论(0)

xjj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