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ECM综合知识介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手机ECM综合知识介绍

ECM综合知识介绍 吴宗汉 电声换能器件 声 电转换 电 声转电 传声器 扬声器 送话器 受话器 (炭粒式,动圈式,电容式 (电磁受话器,晶体受话器 驻极体电容式) 电动受话器,感应受话器) 驻极体电容传声器 (ECM) 驻极体的发展简史 驻极体的发展简史 早在1839年Faraday (法拉第)就提出了“ 电介质” 的概念,指出当外电场减小至零后,电介质 中仍然可能保持一定的剩余电矩,即材料内可能存在电场。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为驻极体材料的研 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92年英国科学家Heaviside (海维赛德)首次定义出上述经极化的电介质为驻极体,因此,驻 极体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驻极体是永磁体的类比词,因为就英文词汇而言,它们具有相同的词根“et”,意指驻极体是一种 带有准永久电荷的“永电体” 。 自从1919年日本物理学家江口利用巴西棕榈蜡、树脂和牛黄的共混体通过提纯及热极化,从 而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块人工驻极体后,人类才开始了对驻极体性质的系统研究。二战前后,由 Eguchi研制的蜡驻极体话筒由日本军界首次应用于舰船通讯和战地电话。这种话筒的最大优点是: 由于自偏置,驻极体话筒无需外加直流偏压,从而省略了在常规话筒工作时所必须的外加电源系 统,这一特性大大的节省了话筒的生产成本和简化了设备。因为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都已指出:具 有相应灵敏度的非驻极体话筒需提供外加偏压70~280V 。然而,由于这类蜡驻极体话筒的大体积 和低电荷储存寿命,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驻极体的发展简史 驻极体的发展简史 驻极体最重要的应用是1962年由Sessler和West在美国Bell实验室首先研制出的第一个以柔性聚合物 FEP薄膜为储电层的驻极体话筒,使得这类传感器表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并于1968年 由日本Sony公司首先投放市场。四年后的1972年,这类话筒的日本年产量达1千万只。现在这类驻 极体话筒的世界年产量已突破10亿只,近年来微型ECM每年需求为15-18亿,其中手机为5-8亿, 目前 至少90 %的适用于各种目的的话筒是由驻极体材料组成。 20世纪80年代初由Sessler首先倡导开始了现代无机驻极体材料的研究。以非晶态SiO2, Si3N4为 代表的无机驻极体薄膜由于其突出的电荷储存寿命,制作工艺与平面工艺及微机械加工技术兼容, 可望制成微型化,可集成化的机敏元器件而已成为驻极体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有机非线性光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驻极 体界掀起了以驻极体方法从材料制备到极化工艺,以及偶极与空间电荷相互作用的电荷动力学规律 等方面研究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热潮。如1991年ISE 8 的巴黎会议上,大会的七篇邀请报告中有 关非线性光学驻极体报告占3篇,从而推进了在这一领域中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发展。 此外,作为驻极体的基本组成部分的生物驻极体及复合材料驻极体近年来也取得了瞩目的进展。 驻极体的其它重要应用还包括各种驻极体辐射计量仪、驻极体空气过滤器、驻极体人工器官及其它 一些功能元器件。 传声器的分类 传声器的分类 •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有: 炭精式 动圈式 电容式 驻极体电容式 压电和压阻传声器 光学波导传声器 硅传声器 数字麦克风 •指向特性分类主要有: 全向性 双向性 单向型 电容传声器…… 电容传声器…… • 电容式传声器的工作原理 • 右图是电容传声器的示意图,主要由固定电极、振膜构成一个平板电 容。 • V 经过电阻R 将一 p L 个极化电压加到电容的 固定极上。 • 加入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