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狮子山区某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docVIP

关于狮子山区某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狮子山区某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关于狮子山区某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 李振武   (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铜陵市狮子山区某区域内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加之周边矿山生产企业较多,因人工爆破作业、超采超排地下水下引发地表塌陷、房屋开裂屡屡发生。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对该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勘察就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字:区域;地质灾害;地质环境   引 言   铜陵市狮子山区某区域内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地质灾害事故屡屡发生。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需要准确的对该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勘察分析。   1 地理位置   狮子山区位于铜陵市东部,距市中心7.5公里。西部靠铜官山区,西南部临郊区,东、南、北部被铜陵县包围。总面积56.31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主要机构集中在东市开发内。   该区域位于铜陵市狮子山区西湖新区,铜都大道以东、铜九铁路以北、沿新大道以西,行政隶属于铜陵市狮子山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7deg;50prime;54.36Prime;,北纬30deg;56prime;39.12Prime;,交通十分便利。   2 气象和水文条件   2.1 气象   本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暖湿润,春夏多雨,盛夏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四季分明。据市气象局1955~2011年观测资料,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如下:   1.温度、湿度: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1.9℃。夏季平均气温(7月)31.6℃,冬季(1月)平均气温0.46℃,年平均相对湿度77~80%,年平均潮湿系数0.95,属湿度充足~适中带。   2.降水量、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375.9mm,年最大可达2174mm(1983),年最小788.5mm(1978);月最大降水量926.9mm(1999年6月)。日最大204.4mm(1969.6.24),连续降雨最长时间共16天(1983.6.20-1983.7.5),共降水达686.7mm,年平均蒸发量1359.8mm。   2.2 水文   勘查区东部地表水体较发育,多分布为水塘和水田,水塘深约0.8~1.2m,大多数水塘???经荒废,仅有一处为藕塘;水田受雨季影响,田内水体较多,导致物探和钻探施工不便,勘查区西部水体不发育,仅有一处水塘和一条季节性小溪,大气降水主要通过沟溪排泄至勘查区东侧红星河。   红星河距离勘查区约500m,水深3.0m,水面标高一般在8.60m左右,丰水期10.50~11.0m,堤坝标高12.21~12.7m。河面宽约20~60m,自南向北流入东湖、顺安河,最后汇入长江。   3地形、地貌特征   3.1 地形   勘查区地势较平坦,仅铜都大道一侧地势相对较高。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根据实测地形图,地面标高9.2~21.5m,地面坡度一般小于8deg;。   3.2 地貌   勘查区地貌单元属于沿江丘陵平原区,勘查区微地貌主要有坡岗地和坳谷。   坡岗地:分布于勘查区西北部,地面标高10.0~21.5m,主要物质组成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的冲洪积和含碎石粉质粘土;   坳谷:分布于勘查区东南部,地面标高8.12~10.0m,主要物质组成为第四系全新统的坡洪积的粉质粘土。   4地质构造、地壳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条件   4.1 地质构造   根据《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对安徽构造单元的划分,勘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Ⅲ)下扬子台坳(Ⅲ2)沿江拱断褶带(Ⅲ22)安庆凹断褶束(Ⅲ22-2)。   1.褶皱   勘查区够造上位于铜官山背斜北东段南东翼。   铜官山背斜长约18km,轴线总体方向为42deg;。北东段(背斜倾伏端)向北东以10deg;倾伏角倾没,长9km,平面上呈鼻状,南西宽、北东窄。轴面向南东倾,倾角较陡。核部为二叠系下统孤峰组,两翼地层为三叠系下统殷坑组、和龙山组及南陵湖组。北西翼地层倾向北西,倾角30~50deg;;南东翼地层倾向南东,倾角约25deg;。   2.断裂   区域断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北东、北西、近东西向三组,勘查区内发育两条斜切断层。   4.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表现为有规律的整体升降运动,新构造运动不强烈。   2.地震活动特征   (1)地震活动情况   勘查区位于扬州-铜陵地震带西南端。   根据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自1336年以来,勘查区周边地区(对勘查区有影响的地震)共发生震级Msge;43/4地震17次,最大地震为1917年霍山61/4级地震。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怀宁震级43/4地震,本区有感。   根据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