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寅斋导师用杏苏苇茎汤治疗上焦湿热经验.docVIP

刘寅斋导师用杏苏苇茎汤治疗上焦湿热经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寅斋导师用杏苏苇茎汤治疗上焦湿热经验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刘寅斋导师用杏苏苇茎汤治疗上焦湿热经验 李凤昌 刘健彪 (建水县人民医院 650430)   【关键词】上焦湿热 杏苏苇茎汤 名医经验 刘寅斋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365-01   刘寅斋(字春和),生于公元一八九七年,高寿八十五岁,从事医、教六十余载。十四岁赴个旧《仁和堂》药局当学徒,因聪明勤奋好学又踏实吃苦耐劳,深受同道爱戴,后师从胡瑞五(滇南名医),受其熏陶教诲,传授经验,医术得以大幅提升。学成之后,返回建水,挂牌行医,因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享有很高名望。解放后,为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调入建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传医授业,带徒解惑,通过师带徒,为当时培养了一批中医骨干力量。曾任红河州中医药协会副会长,后编入建水县志名人录。刘老学术显一斑,一鳞半爪概不全,今有幸收集整理刘老用杏苏苇茎汤治疗上焦湿热的学术经验,与大家共同学习。   1 病因病机   湿温一症,为二气杂感。浊阴弥漫,寒热错杂,传变不一,兼证繁多。其症有在脏腑经络之分,阴阳气血之异,湿热偏多偏少,医者需细察辨证,才不致有误。   清吴瑭《温病条辨》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再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此段文字提出了湿温初起辨证施治大纲,贯穿在上、中、下三焦治疗法则中。刘老仔细研究上焦湿热论治,认为世医有从风寒论治者,滥用麻黄、桂枝、参苏等方,过燥伤阴,有悖“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之戒;有从风热论治者,投以银翘、桑菊、白虎等方过早辛凉,寒湿相合其效不显;有一见热象误为纯温症,投以增液、六味等方,更违“润之则病深不解”之训;有用三仁汤笼统治疗者,又嫌重治上焦不够理想。   刘老细考湿热之病因,发觉应视气候、地理、人俗之不同,其湿热发病有内外之不同,湿热偏多偏少,轻重缓急亦各有所异。建水周边县市气候较为温燥,坝区地势低洼,多系水田,山区地势较高而雾气甚多,人民勤劳耕耘,易受湿邪浸淫;其生活习俗喜食酸辣厚味,嗜酒者颇为多见,因此容易感染湿热之疾,内伤肺胃。故湿热之症四时皆见,有发病普遍之特点。   湿热致病后,若蕴于上焦心肺二经,则口唇糜烂,喉阻咽痛,咳喘促,胸痹闷痛,咯黄绿粘稠痰,甚则脓血俱出。西医诊断为肺炎、慢支炎,或肺结核、肺气肿、肺心病均可出现上述症状;若湿热蕴于中焦脾胃,熏蒸肝胆,则出现急性黄胆肝炎、胆石症、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若湿热流注下焦,则出现淋浊、血尿、癃闭等泌尿系统疾病;至妇女则出现赤白带下、月经不调、附件炎、盆腔炎等妇科疾病;湿热流注于肌肤,则出现湿疹、脓疱黄水疮疡;流注关节则出现湿热痿痹之症等。刘老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县人患湿热症者,尤以太阴湿热患者多见,其邪之侵,有破“渐来”之说,其邪之退,有“抽丝”之慢,真乃病难速已也。   2 辨证论治   刘老在初期诊疗实践中,对上焦湿热治疗颇感棘手。细读《温病条辨》上篇湿温章节,豁然有悟。吴氏曰:“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宣痹汤主之”。此方乃苦辛通法,组方:炙枇杷叶(二钱) 郁金(钱半) 射干(一钱) 通草(一钱) 淡豆豉(一钱半),针对上焦清阳抑郁,以轻宣肺痹为主;又曰:“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此方乃辛淡法,组方:苇茎(五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冬瓜仁(三钱) 滑石(三钱) 杏仁(三钱),针对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逐热。刘老根据上述湿温郁于上焦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清阳抑郁而致肺痹之机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自立一经验方:杏苏苇茎汤,由杏仁12g 紫苏梗9g 薏苡仁15g 冬瓜仁15g 苇茎30g 滑石15g 瓜蒌壳12g 桔梗10g 川贝10g 炙枇杷叶12g 组成。   方义:取苇茎汤祛除湿热排脓稠黄绿痰力专,取杏仁苦降肺气,滑石利五脏六腑之热而不伤阴,取紫苏梗即能轻宣透表,鼓邪外出,又可行气和胃,横开气痹。用瓜蒌壳、桔梗宽胸散结、开提肺气之性,打通肺司呼吸痹阻之气机,协助苇茎汤祛痰排脓。更加川贝、枇杷叶润肺化痰平喘之功效。总观此方,辛淡轻宣,不燥不寒,轻可去实,药药皆动,无一滋腻之品,对湿热蕴伏上焦之症,最为合适。其临症加减法如下:   1.气痹无瘀血,胸背胀痛不定者加橘络10g 丝瓜络10g。   2.血痹重者,加桃仁10g 红花6g 乳香没药各6g。   3.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