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名人文化必须实事求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展名人文化必须实事求是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发展名人文化必须实事求是 张建魁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委党校 甘肃 天水 741000) 【摘 要】 近年来,各地在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抢占其他地方名人资源,对本地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我市,这些问题也同样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是对名人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利用上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名人文化资源在整理挖掘、研究、开发利用方面进行探究,提出在发展名人方面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的态度。同时,也希望学术界坚持自己的品格,不能违背实事求是的学风。 【关键词】 名人 文化资源 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6-020-02 本人最近做一个甘肃名人的课题,在资料采集和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从而有几点思考,愿与大家商榷,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必须实事求是。 说到挖掘名人文化资源,感触最深的是这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全国各地围绕历史名人和人造名人的故乡,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夺战,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热闹非凡。先有曹雪芹故里之争、李白故里之争,随后又有貂蝉故里之争、轩辕故里之争,甚至还有西门庆故里之争、孙悟空故里之争!堪称当代中国文化界的最大闹剧。真为那些死去的名人感到悲哀,死了都不能消停。现在争抢的名人还只是历史人物和古典小说人物,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争抢玄幻小说和动画片里的主角。 各地如此热衷于名人故里之争,不仅仅是表面那么简单,背后牵动的是经济利益。所有的名人故里之争,背后都有经济利益的牵动和政府的推动,可以说,旅游门票和地方政府是名人故里之争的两大推手。为了经济利益,有些地方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连西门庆也有人抢着要,实在是荒唐至极。有的地方只要有与某名人同时代同名的人,就不顾历史事实,采用移花接木之计,让名人搬家。更为荒唐的是,这里边还包括了近现代的名人。还有一些名人,一些正史没有记载其籍贯,这些名人就成了大家争抢的对象。比如,汉代刘邦的大将纪信,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没有注明籍贯,《汉书》也没有注明,于是就成了大家争夺的对象。由于汉高祖刘邦封其为城隍,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城隍庙,至今保留的还有好几个,又是这就成了争夺纪信故里的依据。尽管在史书中,《大明一统志》第一次确认纪信是天水人,但是有的地方不顾事实,依然在争抢。有的地方为了把一个名人争到手,可以脱离地方实际,投入数亿乃至数十亿。而争到手之后,却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热闹一整子后,不能持续发展。这些建设不能发挥经济效益,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丝毫不把纳税人的钱当一回事。 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是鼓励我们吃老本,更不是搞内斗。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有相当文化自信的的国家,是要展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包括了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名人资源开发和旅游。提高一个地方的文化品味,绝不是一两个死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文化品味也不等于提高知名度,更不是出臭名。有些地方对于和自己稍微有点关系历史名人,都要想尽办法的归到自己名下,实在是不可取的。比如李白故里之争,首先是湖北安陆挑起的,那我们就有疑问:是不是李白居住较长时间的地方都是李白故里?较长时间有如何界定?如果是这样,六大古都和边塞的古战场岂不是就把大多数名人故里占完了,还能有其他地方什么事?清代女诗人李桂玉,百度上一搜: 李桂玉(约1821~1850年),女,字姮仙。生活于清道光年间。原籍陇西(甘肃),随夫入闽。我不知道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我曾经请教过陇西县县志办的任登云先生,他说最初找到的资料是西陇人,地方以为是陇西之误,就定为陇西人了。西陇本是从福建莆田迁往潮阳的一个家族,而非陇西之误。最近有人把轩辕、炎帝、神农等都归于天水,轩辕还有待考证,炎帝和神农恐怕就是一个笑话。甚至,秦州区政协编纂的《秦州名景名居名人集》还把民国总理张绍增写成了天水人,纯粹是无稽之谈!此风一开,外界会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观,会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信誉。搞文化资源开发本身没错,错的是一些地方的急功近利和错误认识,是一些人对文化建设的肤浅理解和地方狭隘的虚荣心作怪。 二、对名人的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和西门庆故里之争形成对比的是,有的地方对于的的确确属于本地的,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历史名人却避而不谈。我在最近做课题时发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 甘肃武威出了个牛鉴,此人就因为在鸦片战争中消极抵抗和签订了《南京条约》,留下了千古骂名。许多研究地方史的学者一直对此讳莫如深,视之如同雷区。甘肃许多中学生都不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