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杭州召开新闻稿【直接打印】
新闻稿
产业转型中反思 拿什么邀约明天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杭州召开
2014年11月5—6日,以“科研释放威力”为主题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召开,来自食品产业和科技界的920余名代表相聚杭州。
面对未来3-5年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国家体制的转型,都将政策需求、产业需求、食品安全公众科普需求的目光投向食品科技界。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正在聚集起食品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加速科技与企业的对接,“让科技释放威力”,这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是本次大会的使命,更是中国食品科学家的使命。
向科技邀约动力
食品工业的转型是对结构的调整、对品质的提升。从消费需求上看,对食品的质的追求将取代对供给量的基本诉求,价格优势竞争将弱化、品质优势竞争将强化。虽然从产业平均增速看在放缓,但是那些安全、营养、方便、健康及能满足消费市场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与企业的市场,可能不降反升。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中国科技界的威力源自三方面的能量。第一,中国食品科技的威力,在于我们在满足全球最大的食品市场的需求中,焕发出的活力和创造力。别人在走,我们在跑。中国食品工业用30余年的时间,在完成从温饱到小康到安全健康需求的历史性跨越中,中国食品产业在压力下锻筑了自身的能力,在追赶中逐渐形成的理念更新与观念改变,具备了与世界接轨的内生动力。第二,食品工业与科技界巨大的体量及持续30余年的厚积薄发。全国235所食品院校,100余个研究院所和中心,136种食品类刊物、每年10万名食品专业毕业生,为行业积累了大量人才梯队。我国体量巨大的食品工业及教学科研体系,在企业逐渐加大的科研投入中,在政府持续增加的投入中获得滋养。全国食品科技界由此在点面结合中逐渐连成整体优势,在成长中筑就了食品界的高原。第三,我们根植的饮食文化沃土、东方食品的源头,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厚重的饮食文化根基及理念的更新,是我们的优势、能量与威力,但释放能量需要一个重要的裂变过程,一股推动力,这也正是我们欠缺及急需补救的。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教授,以前瞻性的思维,分析未来五年食品科技的发展路径与科技支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前主席、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饶平凡作“推进食品科学,食品产业才有明天”的报告,从中外食品科技发展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食品工业应加强对中国传统食品营养与代谢过程自主研究的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郭翔在解析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状况中提到,2012年,食品工业科技投入达322.5亿元,占全国科技投入比达到了4.48%。进入2013年后,科技投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重大淀粉酶的创制与绿色制造技术、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发酵与代谢调控关键技术、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干酪制造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先后得到了推广应用,这对食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向传统邀约价值
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同期举办了第二届东方食品国际会议。1999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东方食品国际会议,探讨了如何将以中国为源头的亚洲国家传统食品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新世纪里把握新的发展契机。十多年过去了,中国食品科技界为何会重拾东方食品的议题?
与会代表分析说,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研究已形成初步积累,目前急需集成,通过研讨交流和融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级。二是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强烈呼唤富有特色的食品的出现,呼唤传统产品和有文化认同感的食品的回归。另外,东方食品天生具有的健康、养生的内涵也符合大众的诉求。这使得如何发掘东方食品的特色,开发现代食品成为行业热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印度食品科学研究所前所长Vish Prakash、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科教授佐藤健司、浙江大学馥莉食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刘东红、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孙宝年、韩国高丽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生院教授Hyun Jin Park等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专家分别就中华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科技挖掘东方食品保健价值、中国特色植物化学素的数据库建设、东方食品的品牌价值等主题进行了阐述。
向诚信与管理邀约安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们认为,原料问题、微生物污染及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危机,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三块短板。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是弥补短板的重要内容,三者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本次会议设立的 “绿色包装与食品安全”、“食品检测与安全”、“食用油健康与安全”三个分论坛以及“食用油营养与安全媒体沟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