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涑水记闻

涑水记闻 涑水记闻 解释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太祖有一次在后园里打鸟雀,有(群不知怎么解释)大臣求见,说有急事。太祖立刻召见他,他所奏报的都是寻常的事而已。皇上大怒,责问其(说有急事的)原因,(大臣)回答:我以为(这些事)要比打鸟雀紧急、重要。皇上更加恼怒用柱子上的斧子的柄打他的嘴,打下两颗牙齿。他慢慢的拾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放在怀里是想控告我吗?大臣回答道:我不能控告陛下,(不过)自然有史官写下(这件事)。太祖高兴了,赐给他金银绵帛作为慰劳。 翻的不是很好 《涑水记闻》又名《司马温公记闻》,是一部笔记体史书,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字君实,生于宋真宗天熹三年(1019)。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少年时即喜读史书,嗜《春秋左氏传》,甚至“手不释书”,“不知饥渴寒暑”,虽有些夸张,但也可以看出少年时读书用功的程度。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不久就做了奉礼郎、大理评事、国子直讲等中央的闲散官职。后来又任并州通判,不久又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同知谏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等官职。仁宗死,宋英宗即位,司马光又任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死,神宗继位,司马光升任翰林学士,曾上疏神宗论修养之书,即用仁、明、武三种品德修练自己。在治国方略上,司马光主张取贤任能,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在神宗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朝共事,但政治观点却大不相同,前者主张改制变法,后者则主张维持现状,二人经常争论不休。后来,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全面推行变法。司马光对变法措施极为不满,联合攻击新法,特别是青苗法、助役法等。但宋神宗并没改变对王安石的支持,新法继续实行下去。道不同不相谋,司马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上疏辞去中央官职,到外地担任永兴知军,从此以后“绝口不论事”,不再谈论朝政是非了。 后来,司马光又到洛阳,在洛阳期间,司马光做了一件中国史学史上的大事,编撰了《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编撰期间,宋神宗对司马光十分关怀,开置书局,由朝廷委派助手刘恕、刘、范祖禹及司马光儿子司马康作为助手,协助司马光编撰这部中国史学名著。书成之后,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这标志着司马光学术思想的成熟。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的性格十分固执,但是品德高尚,声誉很好,流传着很多他的故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员还是百姓,都十分尊敬他。在他居住洛阳的日子里,朝野上下都把他当作真宰相来看待,称他为司马相公。 宋神宗死去后,王安石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他所推行的变法改制也无法进行下去了。王安石辞去相职。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兼政,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担任宰相后,便废弃了王安石所推行的一系列新法,如保马法、保甲法、青苗法、市易法等。但好景不长,司马光很快一病不起,于元元年(公元1086)九月去世,终年68岁。死后加赠太师,温国公,赐谥文正,故后人称他为“司马温公”、“司马文正公”。 司马光的主要著作是《资治通鉴》。这部书卷帙浩繁,多达二百九十四卷,记述自战国至五代时期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就是将历史上君臣的为君之道、为臣之道及政治、军事上的善恶忠奸、盛衰兴亡、进退行失汇集在一切,以供当世的皇帝吸取借鉴,因此《资治通鉴》后来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和大臣的政治教科书,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起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司马光一生著述丰富,除了《资治通鉴》外,还有《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目录》、《通鉴举要历》、《通鉴节文》、《稽古录》、《涑水记闻》等。《涑水记录》是司马光的重要著作之一。《宋史·艺文志》作三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卷。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认为此书是司马光未成之稿,自宋朝以来就没有一定的卷数,将当时流行的三个不同的本子删重合并,订为十六卷。这个十六卷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通行本。 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记载战国时期至五代十国的编年体通史,然而司马光是北宋中叶的史学家、政治家,距离北宋建国已将近百年,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了自北宋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因此十分想撰写一部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书,而重视对近代史、当代史的研究也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准备撰写的这部反映北宋建国以来的史书拟定为《资治通鉴后记》,而《涑水记闻》一书,就是把他平时所见所闻的关于北宋建国以来与国家的军国大事、皇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