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岳麓书院.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与岳麓书院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古典哲学 第二章 中国传统宗教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四章 中国传统科学与技术 第五章 中国古典文学 第六章 中国传统艺术 第七章 中国传统史学 第八章 中国传统教育 第九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 篇  第一章 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 第三章 岳麓书院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 岳麓书院的文物古迹 一、中国传统的主要德目: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合称“ 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德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1、 仁 仁——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是“ 全德”之称。 (1)“ 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 (2)“ 爱人”。 (《论语·颜渊》) 前者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后者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 仁的基本精神: 根据《论语》,“ 克己”有四个层次: (1)推己及人。所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2)责己恕人。所谓“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化》)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非礼勿视听言动。礼的本质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因此,克己是对个人的自然属性的贬抑,复礼是对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4)杀身成仁。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化》)这是克已的极至境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仁”演绎成为了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应当说,孔子的“ 杀身成仁”的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 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 爱人”是仁的根本目的。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儒家的“ 爱人”不是墨家的“ 兼爱”。而是爱有本末,爱有差等,爱有理智,爱有原则。 所谓是爱有本末,爱有差等,是“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解释为“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为务。”亲就是亲亲,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贤就是贤贤,就是尊敬人才,关爱人才,重用人才。 所谓爱有理智,爱有原则,是爱人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失去原则,更不能结党营私。 所谓“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 “ 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 仁政”是“ 爱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 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还往往希望把“ 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之中。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2、 义 义——社会善恶是非观念的总和。义意味着善和美。义是人类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体现。 作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义总是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之中。 由于义和利紧密联系,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辨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已的重要问题。 “ 利者,义之和也。”(《周易·乾卦·文言》) 儒家重义轻利。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 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孟子提出“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孟子·梁惠王上》) 董仲舒提出“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进一步把重义轻利的观念推向极端。 宋代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义利观,视义为儒者为学做人、立身处世的首要原则。这种正义的观念,具有坚持人格尊严、实现个人价值的意义,深化了义的内涵。但是,与此同时,理学家对个人的私利追求也进行了过分的排斥与否定,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中重义轻利倾向占主导地位的状况。 历代也有一些儒家思想家主张把道义与功利结合起来,比较合理地解决了义利关系问题。荀子:“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颜元:“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应该说,这一主张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义利关系问题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