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给亡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课《给亡妇》

第二课 给亡妇 朱自清 背景: 悼亡之作,多为至情诗文。文学史上,像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李商隐的《嫦娥》、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等,都是古典悼亡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的《给亡妇》则是用白话写成的一篇悼亡的抒情散文,然而其艺术魅力则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 这篇散文作于1932年10月发表于次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一号上。其时,朱自清的结发夫人武钟谦病逝扬州已整整三年。追怀亡妻生前种种,作者情不能自禁,拨动心灵的琴瑟,弹奏出一曲悼念亡妻的哀歌。 文章采用的是长线穿珠式的结构,以深切悼念的感情索穿起历历往事之珠,一气呵成,散而不乱。 作者介绍 朱自清1920---- 1931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今连云港市海州区),原名朱自华,江苏扬州人。他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内容简介: 这是一篇写给亡妇的祭文,采用的是对话的口气,仿佛妻子就在其对面。文辞间,看不到特别哀伤的气氛,仿若只是回顾往事,语气也淡淡的,心情也淡淡的,但是读来却让人深陷其中,沉浸在对亡妻的思念中。这大抵是作者以切身体验写成的缘故吧。这便铸就了朱自清散文题材的一大特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注重体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用白描手法,把感情倾注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的共鸣,以此增添了散文的感招力。 结构内容: 来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亡妻生前的几件事: 1、是为了孩子不顾身体以致生病; 2、在战乱中挑起保护全家的重担,在这里写了帮我搬书的细节; 3、是身体已经不好了,还硬撑着不让我担心。 赏析: 作品一开始便以深沉低回婉缓的调子,仿佛与妻子对坐,与她拉起家常话来。 1、起首一个“谦”字, 把作者耿耿于心的怀念对象一下子突现出来,从这一字的声色里,读者不难体味作者对爱妻永别的思念与痛苦。尽管光阴似箭,人去楼空,然而夫妻的心灵是永远相通相随的。三年过去了,在丈夫的心灵里,如今亡妻仿佛呼之即来,音容宛若眼前;亡妻的爱——对儿女的爱,对丈夫的爱,也决不会因世事的变化、生命的终止而变更! 2、“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 这句既是作者艺术构思的 “凝光点”,也是作者感情喷发的艺术“泉口”,它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接着,作者分别从亡妇为母为妻这两方面,借助一系列感人的生活细节,哭诉、追忆了她婚后十二年里对儿女和对自己的千般照拂,万种恩情,抒发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感激和刻骨铭心的深切思念。这是文章的主体。 十二年的恩爱夫妻,有谁比丈夫更了解妻子呢?!三年过去了,亡妻最放心不下的首先当是她的孩子的状况,于是作者便一一向她道来,并由此不露痕迹地自然过渡到对作为慈母的追述,颂扬那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最令亡妻操心不已的要数六儿了。 3、“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但是,为了孩子,她却不顾丈夫的劝说,没日没夜地忙着;为了孩子,她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生命点燃,耗尽那最后的一滴血汗! 4、当我们读到她那“黄蜡般的脸上”露出一丝“干枯的笑容”的时候, 我们的心不禁为母爱的旋律所震颤!由亡妻对六儿的爱生发开去,作者进一步追述起她对所有孩子的爱。她的爱是神圣的:“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她毫无世俗的偏见,是“一般儿爱”。从迈儿起,一连四个,她“总是自己喂乳”,“四个孩子就累你七八年”;她的爱是永恒,年复一年,无论盛夏还是严寒,白天还是黑夜,她时刻把孩子照拂!纵然远隔千山万水,她也无时无刻不把孩子挂记在心;她的爱是无私的,她从不去想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话,而“只拼命的爱去”,“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病的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世上竟有这等“恩勤育众儿”的她妻子!可谁又料到她“一去不返”呢?作者曾在日记里记述:夜晚“归来,见采芷(按:长女)已入睡,追念亡人,殊觉怆然”。所以,每当作者看到几个孩子的时候,总是怆然涕下,越发引起思念亡妻的痛苦,越发唤起对那颗母爱的心的追忆。 然而,“良母”这仅仅是亡妻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作者笔锋一转,便又开始追述起作为“贤妻”的往事来。“相从十余载,耿耿一心存”。为了丈夫,她“渐渐从你父亲的怀里跑到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