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的教学与评量.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用史料的教学与评量

運用史料的教學與評量 ─以「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為例 建國高中 黃春木 tmhwang@ 一、前言 自「95暫行綱要」傳承過往十來年歷史教學的新發展,開始揭示「核心能力」以來,歷史教學所著重的「歷史思維」內涵出現了某種形式的「正典化」現象,但這樣的「正典化」過程並不順利,相關基礎研究的主客觀條件並未完全成熟,而且實務上還糾葛於不相關的政治現實及相關的教學現實之中,「失敗」幾乎是可以預期的。但這裡所謂「失敗」,指的是「正典化」的目標,並不意味著「核心能力」的學術研究價值或歷史教育意義的喪失,追求「歷史思維」的教育理想與實踐策略,應該還是歷史老師必須認真看待的一件要事。 因為來自於部分學生的回饋而產生的啟發,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地理解:在緊迫的升學主義氛圍、蒼白又沈重的「考試人生」中,給一點意義、給一個make sense的喜悅,可以是一個休息、一種精彩!歷史課其實是可以辦得到的。而「史料證據」應該是很好的入手處,因為操作性較高,而且也與其餘三個核心能力─「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息息相關,可以相互發明。 當然,我們都知道要學好每一個歷史課題,除了共通的「核心能力」之外,還需要個別課題不能或缺的相關知識架構及史事基礎,這是學習歷史最有趣的地方,我們永遠都在個殊及通則間交流互動,每一次的學習都有新的挑戰,都能開展新視野,回饋而拓展舊格局,漸次恢弘。由這樣的角度看待高三選修歷史「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所帶來的「麻煩」,應該比較可以理解才是。緊接著下來的問題便是,學習這個專題有必要嗎?若有必要,哪些架構及內容是(高三學生)必需的呢? 關於此專題的必要性,在95/98課綱或相關論述中已多有討論,本文不再贅述。基本上,高三的「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旨趣於其「命名」中已經明白揭示,在性質上這個專題不是「醫療史」,而是「社會史」或「文化史」,此一課題關切的是傳統的「身體」、「生命」、「生活」,以及在歷史變遷中所經歷的轉折,只是探究的視角乃從「醫療」著眼,其所帶來的教材內容有舊有新,部分歷史老師因為無法賦予「舊說」新意,又無法承擔「新說」(乃至統整「新舊」),於是困惑於知識架構的斷裂與教材內容的增加,專題的課程設計遂成教學的「麻煩」。至於「醫療」與我們的生活是否關係緊密,「中醫藥」是不是一個「遙遠」的議題,在教學實務中很少成為「爭議」的焦點。 本文主要目的,僅在從教學實務面提供建言,從操作性較強的「史料證據」切入,試圖提供「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教學可行途徑的幾個示例,並希望從中呈現歷史教學的理想,或許能夠為「寂寥困惑」的教學生涯注入一點活力,帶動一些士氣。 二、「醫療與社會文化」的教學重點 選修歷史(上冊)第三個專題─「醫療與社會文化」,是一個重大課題,國內外的學術研究方興未艾,想用高三一個小小專題來探究,自然必須有所取捨,或者更明白地說,應該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不可太花心,得思念專一。 若以三至四週,大約九堂課(八堂課教學,一堂課統整與複習)的規模來設想備課,「醫療與社會文化」專題各單元的教學重點建議如下: 針灸與本草 主 題 必 要 內 容 說 明 備 註 1-1 傳統醫療的起源與發展 ˙「醫道」的建立 ˙「扁鵲」的歷史形象 ˙經脈理論的建立 ˙唐代的歷史地位 1. 使學生瞭解理性化的「醫道」之確立與發展,特別是「正典化」,既是古人,亦是今人的歷史解釋,而「扁鵲」則是一個恰當且有趣的實例。 2. 「經脈」是中醫體系的基礎,呈現出「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傳統身體觀。 3. 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的動亂與瘟疫流行,促成傳統醫療理論與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應是學生較易理解的「醫療與社會文化」內容。 4. 作為政治大一統的唐代,也是「醫道」發展的新里程碑,這是一個從醫療看歷史,或從歷史看醫療的重要課題,同時是演練「時序觀念」的好題材。 1. 建議2堂課。 2. 遠古傳說、巫術,或「醫道」源起建議不必細講,主要關切戰國、漢代以迄唐代的發展。 3. 關於臟腑、穴位、營氣周流、數術等若要交代,建議將重點置於呈現「具有時間、方位變化的一種天人感應式整體觀」。 4. 傳統醫學派別學說與分化過於艱深,建議捨棄。 1-2 由針灸到本草 ˙針灸與本草的普及 ˙「儒醫」與宋明以來醫療發展 1. 發展於前的針灸技法與經脈理論結合之後,始成為獨步於世的治療方式。「銅人」於宋代出現、針灸歌賦於明代出現,可視為針灸療法益趨普及的證明。 2. 本草學的確立應在東漢,歷經唐、宋、明的發展而趨於興盛,最關鍵的史料證據即是相關典籍的傳承與發展。 3. 「儒醫」首見於宋代,自有其社會文化的特定條件,而本草優位於針灸的趨勢,亦與「儒醫」的特質息息相關。這是一個透過「社會文化」層面理解「醫療」發展的極佳例子。 1. 建議1堂課。 2.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