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年级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二年级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二年级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浙江省文成中学 刘金桃 邮编:325300 手机电子信箱:shuran002@163.com 【设计思想】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情景,精心设计相应的问题,积极调动学生思想和行动的参与,在活动与情景中体验和感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上基础上,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本课教学选取材料丰富,但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始终贯彻一个主材料即中国古代“和谐”理念,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省教学指导意见:1、基本要求: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明确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内容及影响,理解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2、发展要求: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区分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能力。3、不作拓展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和传统思想具体形式或内容。4、不作要求的内容:传统文艺的具体表现形式,台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本课结构和地位:本框题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本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介绍文化为什么,核心是从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与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发展,是第一单元的深化, 又是理解第三、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本册和本单元中都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电子教学课件进行直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搜集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和大同思想的由来及特点,关于《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辩题有关资料的搜集。 教师教学准备:电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 (课件1)歌曲导入: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这首歌的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从歌曲中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引出中秋节的由来 (课件2)展示图片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