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 摘 要:孔子乃儒家创始人,其为学思想博大精深。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孔子为学之道仍有许多可取之处。因此,努力挖掘孔子为学之道,对于纠正当今学界的不良学风,端正为学态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 为学之道 启示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6-0085-02 孔子把为学放在为人、为政的视角下进行阐述,强调为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提出了一系列为学之道,虽然时代几经变迁,但这些为学之道仍然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孔子为学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学之目的;为学之态度;为学之方法;为学之过程与境界等几个方面。 一、孔子为学之目的 孔子把为学之道放在为人和为政的视角下进行阐述,他提出,为学之目的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言之,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在学。孔子把为学、修身、为人、为政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为学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lsquo;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p96)对于圣人则是生而知之,对于一般人来讲则要学而知之,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2](p72)。可见,学习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实现天下平,则首先要学会修身。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3](p154)意识是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从而把为学、为人、为政联系了起来,赋予了学习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子夏说:“士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意识是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反对那种狭隘的为学之目的,即为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当然,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了做官,所以他说:“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4](p82) 二、孔子为学之态度 在明确为学目的的同时,孔子还要求端正为学的态度。孔子对为学的态度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p19)意识是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他反对不懂装懂,更反对凭空捏造。他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6](p73)意识是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可见,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是孔子为学的前提。 其次好学而不求奢华。孔子强调人要好学而不求奢华。何谓好学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7](p9)同时,孔子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意恶食者,未足与议也。”[8](p37)可见,好学而不求奢华是孔子为学态度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乐学忘忧。孔子不仅要求好学更追求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9](p61)而乐学的境界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10](p71),甚至达到“早闻道,夕死可矣。”[11](p37)的乐学境界。 三、孔子为学之方法 学问思辨行是儒家著名的学习原则或方法。《论语》已有雏形思想,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2](p200)《中庸》增加了力行的内容,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3](p101) 第一,好学、博学。孔子把学和记结合起来称为好学。他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只有达到“日知其所忘,月无忘其所能”,才是孔子所谓的好学也已矣。孔子认为不仅要好学,还要博学,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4](p63-64)所谓博学就是除了要学习问,行,忠,信之外,还要学习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5](p185) 第二,切问。学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