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略说-香港能仁专上学院.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礼器略说-香港能仁专上学院

禮器略說 關長龍 * 摘要 禮器作爲禮學傳統中的一個概念,因被用於多種語境而致意義所指不一,頗不 便於禮學傳統的梳理與討論,故今以《禮記.樂記》所論之禮學三要素「禮情」(禮 意)、「禮文」(禮儀)和「禮器」爲據,對其所述的「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 也」加以分疏,希望對釐清此一概念有所幫助。 關鍵詞 禮學 禮器 制度 文章 王國維( 1877-1927)曾通過歸納甲骨文中從「二玉在器之形」的文字推證:「古 者行禮以玉,故《說文》曰:『豊,行禮之器。』……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 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1 這說明禮器是人們「事神致福」時的必要條件 之一2 ,它與「禮情」、「禮文」一起構成了行禮必備的三個基本要素。《禮記.樂記》 云: 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 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 述作之謂也。3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1 《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頁291 。 2 《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3 本文的三禮文字皆用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禮記正義》(2008 年)、《周禮注疏》(2010 年)、《儀 禮注疏》(2008 年),其餘經書皆據中華書局1980 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後不一一出注説明。 64 《能仁學報》第十三期 4 這裡的「禮文」、「禮情」又被稱爲「禮儀」和「禮意」 ,而禮器與禮儀是用來 呈現和表達禮意的,所謂「器以藏禮,禮以行義」是也5 。從禮字的構形看,可知禮 器當包括用於行禮之贄物以及用於盛放此贄物的容器6 ,亦即提到禮器之時,雖或以 其容器如「簠簋俎豆」云云作代稱,但其實必兼贄物言之,如《禮記.坊記》載孔 子(前 551-前 479 )云:「敬則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廢禮,不以美設禮。」其「祭 器」之說必兼贄物甚至附於此「祭器」與贄物上的制度、文章而言,且尤以贄物爲 其主體7 ,至於承載贄物的容器,不過是今日所謂的「包裝盒」而已,之所以因容器 8 9 而稱贄物,蓋古人「因卑達尊之意也」 。然自漢初禮圖學出現後 ,論者皆以後者 爲禮器之備10 ,積至清修《皇朝禮器圖式》,益加坐實其意,遂致作爲禮學三要素之 4 如黃侃在〈禮學略説〉中云:「有禮之意,有禮之具,有禮之文。」載《黃侃論學雜著》(北京: 中華書局,1964 年),頁463 ;沈文倬在〈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中云:「(禮書) 是記錄『禮物』、『禮儀』和它所表達的禮意的文字書本。」載《菿闇文存》(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年),頁7 。 5 《左傳》成公二年載孔子語。 6 按贄物在傳統雖或亦有專稱,然甚不一致,如宋代黃榦《勉齋集》卷 21 〈趙季仁習鄉飲酒儀序〉 云:「登降辭受,禮之文也。鼎俎籩豆,禮之器也。脯醢脊脅,禮之用也。」(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頁 233 。)元代鄭泳《義門鄭氏家儀》中的〈鄭氏祭田記〉云:「宗明分序,禮之質也。升降 俯伏,禮之文也。籩豆罍斝,禮之器也。牲醪粢盛,禮之物也。」(民國《續金華叢書》本)各以 「禮之用」、「禮之物」稱之。今以「禮物」之稱多兼禮之制度、文章而言,故别取禮書贄物連文 概之,以爲禮物之制度、文章剥離後的實物部分。 7 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在其名著《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中指出:「可以確 鑿地講,在薩摩亞人的贈禮制度中,也存在着嚴格意義上的誇富宴的兩大基本要素:一是榮譽、 威望和財富所賦予的『曼納』(mana );二是回禮的絕對義務,如不回禮,便會導致『曼納』、權 威、法寶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