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沿程水头损失计算
第八章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制作:李睿冉 第一节 概 述 一、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道输水灌溉,在田间灌水技术上,仍属于地面灌溉类,它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系统的一种工程形式。灌水时使用较低的压力,通过压力管道系统,把水输送到田间沟、畦,灌溉农田。 低压管道输水主要特点: 低压管道输水是在低压条件下运用的。目前主要用于输配水系统层次少(一级或二级)的小型灌区(特别是井灌区),也可用于输配水系统层次多的大型灌区的田间配水系统。其工作压力相对于喷灌、微喷灌等较低。 二、压力范围 根据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运用条件、通过研究和实践,其管道系统的压力一放不超过0.2MPa,在克服管道的输水压力损失之后。管道最远处出口压力应控制在0.002-0.003MPa。有时受管材承压能力的限制,管道的输水压力还得相应地降低。 三、管道系统组成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根据各部分承担的功能由:水源(机井)、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出水口、给水栓)、安全保护设施(安全阀、排气阀)、田间灌水设施等部分组成,见图1-1所示。 (一)水源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水源有井、河、渠、水库、塘等,配套的提水动力多为机泵(有自压条件的除外)。 (二)输水系统 输水系统是由输水管道、管件(三通、四通、弯头、变径接头等)连接成的输水通道。按管道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管、水泥砂土管、缸瓦管、石棉水泥管、塑料管等。 (三)给配水装置 由地下输水管道向田间沟、畦配水的给水装置,一般称出水口,如能连接下一级田间移动管道的,则称给水栓。 (四)保护设备 为防止水泵突然关闭或其它事故等产生的水锤, 在管道系统首部或适当位置安置调压或进排气阀等保护设置。 (五)田间灌水设施 田间灌水设施一股是指与出水口相连接的闸管系统 。 第二节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优点 一、节水 管道输水系统可以减少渗漏和蒸发损失,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各地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实践表明,一般可比土渠输水节约水量30%左右。是一项有效的节水灌溉工程措施。 二、输水快和省时、省力 管道输水灌溉是在一定压力下进行的,一般比土渠输水流速大、输水快,供水及时,有利于提高灌水效率,适时供水,节约灌水劳力。 三、减少土渠占地 以管代渠在井灌区一般可比土渠减少占地2%左右。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5亩的现实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意义极为深远。 四、节能 用管道输水灌溉,比土渠输水多消耗一定能耗,但通过节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所减少的能耗,一般可节省能耗20%一25%。 五、灌水及时促进增产增收 管道输水灌溉,减少水量损失,同时改善了田间灌水条件,缩短了轮灌周期,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作物生长的需水、可收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另外,采用管道输水,还便于管理便于机耕 。 第三节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一、国外发展概况 前苏联:典型的(相当于农渠一级的)低压管网系统采用地下固定式石棉管或塑料硬管,从架空的“U”型槽的斗渠通道虹吸管或管式放水口引水。 日本:灌溉输水系统已由部分管道输水向多级组合的完整的管道输水系统发展。 以色列:以色列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300万亩灌溉土地,90%以上实现了管道化.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很高。全国主要水系已连结成统一水网。 其他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业等国家,管道输水灌溉发展也都比较快。 二、我国发展概况 我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的运用为时已很早,但集中连片的使用,是在50年代以后。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连年干旱,地面与地下水资源日益紧张,使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这项节水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例2-1 某地平原井灌区拟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规划面积l0500亩,初步计划种植冬小麦8745亩,与夏玉米夏种8379亩,棉花1300亩,少量的瓜菜和工副业用水。试进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与计算。 解: 1.可供开采地下水量计算 根据当地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资料提供。该区地下水补给来源由降雨入渗、侧向补给、灌溉回归水入渗等三部分组成。 (1)降雨入渗补给量W1 当地实测37年降水资料、经分析取多年平均降雨量P=603mm,降雨入渗系数α=0.1、补给面积A=2200×3700(m2)。 W1 = 0.001αPA =490842m3 (2) 侧向补给量W2 由当地水文地质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