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pdf

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 徐 慧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蚌埠 233001 摘 要 淮河防洪是一个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随着淮河流域经济的快速发 展 这种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淮河洪涝灾害的特性 通过对致灾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适应新形势的防灾减 灾对策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洪涝特性 减灾对策 淮河南与长江交界 北与黄河接壤 属南北气候过度带 洪涝灾害多发地区 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人口1.7亿 建国以来 国家非常重视防洪除涝基础设 施的建设 初步建成了水库蓄洪 河道泄洪 滞洪区滞洪 泵站排涝等组成的防 洪减灾工程体系 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对洪涝灾害的反应越来越 敏感 人口的增长 水利及各项基础工程的建设 不断影响着下垫面的变化 如 何进一步掌握洪涝灾害特性 优化防洪减灾对策 是现在乃至今后淮河防洪工作 的主要课题和总体目标 1 淮河洪涝灾害特性 1.1 淮河流域洪水特征 淮河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 其洪水多发生在6 8月 淮干上游及淮 南支流坡降大 汇流快 淮北支流洪汝河 沙颖河上中游属山丘区 下游坡降变 缓 当淮干上游及淮南支流与淮北支流洪水在淮干中游遭遇时 易形成洪水涝水 并发的恶劣局面 沂沭泗河上中游为沂蒙山区 洪水陡涨陡落 随着大量水利工 程的兴建 公铁路和工业用地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淮河流域的洪水特性亦 随之变化 1.2 洪涝灾害的地理分布差异大 洪涝灾害的形成和灾情的严重程度与该地区的降雨量 下垫面条件 社会经 济发达程度有关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地理分布正好反映这一关系 由于淮河流 域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差异较大 导致洪涝灾害的地理分布差异大 按 历年来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 损失程度等来划分 可划分为淮河水系上游及干流 为洪涝灾害多发区 淮河东北部沂沭河水系为洪涝灾害易发区 1.3 局部性洪涝灾害多于流域性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 暴雨中心 地势有关 无论是梅雨锋还 是台风影响引起的暴雨 在淮河流域产生局部区域灾害性暴雨的机会多于全流域 性的灾害性暴雨 20世纪 淮河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16192119311950 19541956195719631968196919741975198219831991和1996 年16个年份 其分别为淮河和沂沭泗水系近50年来的最大洪水 年 1.4 洪涝灾害出现快 抢险难度大 淮河流域的局部洪涝灾害特点是暴雨洪水来势凶猛 洪涝灾害出现快 造成 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锋面雨在地形的作用下 经常形成强度大 范围小的 突发性暴雨 给抗洪抢险工作增加了难度 如 2000年7月12至15日 洪汝河 中上游 沙颖河降雨量超过200mm局地达300mm甘江河官寨站超保证水位1.95m 洪峰流量6000每秒立方米 其经历的洪峰水位之高 流量之大为历史少见 造成 1 杨庄滞洪区32个庄台69个自然村全部进水 受灾人口3.56万人 淹没耕地8.8 万亩 2 成灾因素 2.1 气象因素 淮河流域属半湿润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mm每年5 10月都有 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 气象因素是成灾最重要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暴雨持续时间 长 强度大 虽然台风影响淮河的次数少 但对淮河造成的灾害重 如1975年8 月 受第3号台风影响 洪汝河 沙颖河发生特大暴雨洪水 暴雨中心汝河板桥 水库以上流域平均雨量达1028.5毫米 2.2 水文因素 淮河流域的洪灾 主要是由暴雨引发的洪水超过河道的行洪能力而造成 降 雨集中使得径流系数大 汇流快 产流多 容易形成河水暴涨 洪峰水位高 流 量大 2.3 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条件对洪涝灾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有利的下垫面条件会减轻洪水灾 害 恶劣的下垫面条件 则会加重洪涝灾害 淮河流域的下垫面条件是不利的 甚至是恶劣的 主要表现在 淮河流域淮河水系的中游地势低 洪水形成后 宣 泄不及 3 防洪减灾对策 根据淮河洪涝灾害特性和经济发展目标 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建设 应依据 流域规划 坚持 蓄泄兼筹 的防洪方针 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 以现代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 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兼顾水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