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独辟蹊径、让情感贯通语文课堂.docVIP

刍议独辟蹊径、让情感贯通语文课堂.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刍议独辟蹊径、让情感贯通语文课堂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刍议独辟蹊径、让情感贯通语文课堂 甘肃省静宁县第四中学 743400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的贯通,情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动因。语文教学如果能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驱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做法刍议如下: 一、借助情境渲染,再现真情实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如在教学《小白花》这篇课文时,我就创设了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境,一边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一边提示学生观察当时拍摄的照片上的花山、人海、人群肃立、泣然无声的情境;再借助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使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 二、导语渗透情感,以情拨动心弦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吗?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今天,我们就跟随胡适先生一起走进《我的母亲》,聆听一段关于母爱的动人故事……再如《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在教《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我先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立刻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再辅以简短的导入语,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积极性,情绪激昂地进入了语文学习。 三、挖掘教材内涵,动情体悟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依次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聚集而来的,是情感的海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了以情开篇、以情结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语言打动心灵,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地教学。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境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学生细细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抑扬相间的语调范读了课文的以下部分:“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低沉、急促)“兴奋地lsquo;咩rsquo;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较为舒缓、明快)这虽是一段中的内容,但读法不同。语气的轻重缓急,情感的高低迂回,使老斑羚自我牺牲的悲壮和半大斑羚飞渡成功的喜悦伴随着朗读已展现在眼前,引起学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我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