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社会资本与高龄者在地老化之关系.PDF
淺談社會資本與高齡者在地老化之關係
淺談社會資本與高齡者在地老化之關係
姜雅玲 *
一、前言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2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於 1993年已
達到人口總數的7.1% ,使我國邁入了聯合國所指稱的「高齡化社會」,更於2006年底突
破人口總數的 10 % ,依此成長速率,預估未來二十年後,亦即2026年左右,每五個人
中將有一位是高齡者。面對我國如此快速成長的高齡人口數,實應思考如何使高齡者
隨著年紀的增長,未來仍能持續地在原居住地實踐終身學習,充實其精神生活。
有鑑於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 )全球化的趨勢,以及台灣地狹人稠的危機,為了
使機構的數量不至於迅速增加 ,促使高齡者在地老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近年
來,政府對於社區高齡者的重視,也可從社區關懷照顧據點、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的成
立及許多相關的各項政策推行看出。研究者基於對在地老化主題之興趣,加上瞭解社
會資本可用來達成個人或組織之目標,因此,為了瞭解社會資本與在地老化兩者間之
關係,遂成為本研究之動機。且基於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一、瞭解
高齡者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為何 ;二、瞭解影響高齡者在地老化的因素;三、探討社會
資本對高齡者在地老化之影響;四 、提出具體建議作為社區為增進高齡者在地老化時
所辦理活動之參考。
二、社會資本要素與指標
曾琳雲(2006 )將社會資本的內涵歸結出幾個共同的面向,亦即社會網絡、互惠
性、民間參與和普遍信任等。王雅鈴(2008 )則將社會資本的內涵分成六大指標:社
會信任、公民參與、社會支持、社會網絡、連結度、休閒娛樂。另外, Bullen 與
Onyx (1998)在澳洲新南威爾斯(NSW )地區的五個社區進行社會資本的調查研究,
將社會資本的指標分成八個部分,即在地社區的參與、社會志願性、信任感與安全
感、與鄰里居民的社會連結、與親友的社會連結、對差異的包容性、生活的價值、與
工作的連結感。根據上述社會資本的內涵,以及 Bullen與Onyx 所發展出來的社會資
本測量指標與問卷,可得知測量社會資本的指標非常多元,也顯示出社會資本的不同
面向與概念。有鑑於上述社會資本的概念,本研究認為其與在地老化、成功老化所強
*
姜雅玲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6
家庭教育雙月刊第 37期 101年 5月號
調之「在地-對環境的熟悉感 、信任度」、「社會參與-透過參與社區事務」等概念
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主張與在地老化相關的社會資本指標為:社會信任、社
會參與,並期望透過此兩種指標以瞭解社會資本對高齡者在地老化的影響。
三、在地老化相關研究
Pastalan (1990 )認為對高齡者而言,在地老化是指不需要遷移的老年生活,不需
要為了保持必要的支持性服務與不斷改變的生活需求,而撤離原本所居住的地區。本
研究中所指的在地老化,是指高齡者能留在原來熟悉的家庭、社區中繼續享受其晚年
的生活,且能繼續保持生理功能獨立自主、心理安適與社會活動的參與,主要是強調
社會活動參與的部分,使其與高齡者之社會資本做連結,因此研究對象為參與下營地
區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的當地高齡者。
Nicole (2004 )指出高齡者能夠住在自己的家中擁有在地老化的機會,此機會提供
高齡者不同於住在機構中的老年人更獨特的個人經驗,並提出在地老化有以下七個優
點,包括:獨立性、對住家環境的熟悉感、社會網絡、持續進行家事活動、家庭是提
供歡樂的地方、家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所在地、家是一個地位的象徵。承上述,研
究者亦將高齡者在地老化之優點歸納為構成在地老化之條件,並分成三大部分:
(一)獨立性:意指在個人層面,高齡者能保有其個人的隱私與對環境的掌控,並透
過持續進行家事活動,在身體上持續保持活動狀況,在心理上獲得獨立完成事務的成
就感,以維持其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二)社會參與:意指在社會層面,高齡者透
過鄰居與朋友來構成其社會支持的力量,並透過與社區相互提供資源與經驗來持續參
與社區活動,形成高齡者與社區的社會網絡關係;(三)家的歸屬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