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包头地区宫颈常见微生物感染细胞病理学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内蒙古包头地区宫颈常见微生物感染细胞病理学观察
郑兆祥(包头市第八医院病理科 014040)
【关键词】宫颈微生物感染 细菌 放线菌 滴虫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190-01
宫颈常见微生物感染主要是指细菌、霉菌、放线菌、滴虫、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宫颈特异性感染。我院自开展膜式液基超薄细胞学检测技术(TCT)以来,使得宫颈病变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对宫颈感染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文献探讨归纳其镜下特点,以提高细胞病理诊断水平,为本地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包头市第八医院近1年所有TCT存档资料共2448例,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共316例。
其中细菌感染125例;霉菌感染117例;放线菌感染9例;滴虫感染26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37例;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2例。
1.2 方法 采用Dellsen DCT-6系统制片,常规巴氏染色,按照TBS诊断标准[1,2]进行细胞病理学诊断分级。
2 结果
2.1 细菌感染感染率5.1%。主要指阴道球杆菌感染,球杆菌嗜碱性,在三维空间上,多量的球杆菌覆盖鳞状上皮细胞表面,使其酷似一个绒球;在二维空间上,颗粒状的短小杆菌似一层菌“沙”或模糊的薄膜覆盖在细胞表面,尤其沿细胞膜边缘球杆菌排列密集,颇似爆竹线索,故名线索细胞,此细胞胞核多轻~中度增大。球杆菌亦可充满上皮细胞间的背景中。阴道正常寄生菌—乳酸杆菌多消失。
2.2 霉菌感染感染率4.8%。绝大多数病例为致病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假菌丝嗜曙红色,退变时灰褐色,呈竹节状,有锐角分支,常呈“发芽树枝”状或“麻辣串”状穿插于上皮细胞中,给人以捆绑细胞的感觉。
2.3 放线菌感染 感染率0.36%。放线菌为具有锐角分支的细丝样微生物,嗜碱性,呈纷乱团状排列,并多见细丝向外放射状伸出,细丝末端常肿胀呈“粗棒状”,外观似“破棉絮球”或“破驼毛”片状的放线菌菌落。中性粒细胞黏附到菌落上,使其呈“硫磺颗粒”状外观。上皮细胞呈非特异性轻中度炎性反应性改变。
2.4 滴虫感染 感染率1.06%。滴虫大小不等,虫体长8~30mu;m,呈梨形,头部钝圆,尾部尖细,有一细长鞭毛,但鞭毛易退变脱落,常难以见到;虫体染淡灰紫色,虫体内可见一偏位梭形核,呈蓝紫色,两端尖锐,似滴虫的“脊梁”。滴虫常排列在上皮细胞边缘或爬在上皮细胞上,也可成团片状或散在出现。上皮细胞常呈重度炎症反应改变:鳞状上皮细胞各层均可脱落,多为中、底层细胞及不成熟化生细胞的增多,也可见修复细胞;胞核可明显增大,甚至达CIN-Ⅰ。
2.5 HPV感染 感染率1.51%。HPV感染引起的细胞改变主要表现为:(1)挖空细胞:鳞状上皮细胞明显增大,单核或双核,也可见3~4个核,深染,核膜不光滑;核周胞质穴样挖空,挖空内弥漫淡红染微小颗粒,挖空边缘隆起,厚薄不整齐;胞质嗜曙红。多为散在分布,也可见成群出现,大小不等。(2)角化不良细胞: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片出现,胞质红染,胞核稍大呈固缩状。(3)湿疣外底层细胞:外底层鳞状上皮细胞,胞核正常或稍大、染色质污秽状,核周可能见到窄空晕。
2.6 HSV感染感染率0.08%。上皮细胞明显增大,大小不等。
3 讨论
细菌感染主要阴道球杆菌感染,球杆菌即杜氏嗜血杆菌,又称加德纳球杆菌,其爬满上皮细胞,形成所谓线索细胞,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特征性依据。细菌性阴道病于1984年在瑞典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命名,已列为性传播疾病之一。由于感染主要发生在阴道内,故当宫颈涂片线索细胞gt;20%,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临床符合率仅达85%~95%。
因此文献普遍认为诊断细菌性阴道病需下列4个条件之3个:(1)白带稀薄、增多;(2)pH>4.5;(3)胺试验阳性;(4)线索细胞gt;20%,其中(4)是必备条件,若伴阴道乳酸杆菌消失则更有意义。常由于种种原因,临床很难提供(2)和(3)两个条件,所以书写病理报告以“线索细胞gt;20%,提示细菌性阴道病”为合适。
霉菌、放线菌及滴虫感染的诊断较为容易,发现病原体是诊断的唯一依据。但掌握特征性上皮细胞改变,对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很强的提示作用。传统细胞病理报告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或“滴虫性阴道炎”等,而现在参照TBS报告方式,病理报告应书写为“良性反应性上皮细胞改变,轻(中或重)度炎症,可见念珠菌(放线菌或滴虫)”。注意根据WHO最新诊断标准,仅见到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