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森林立法及其文化背景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8.10.16~ 19·南京)论文集 中国的森林立法及其文化背景 常纪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 100720 ) 摘要: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生活和生态资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保护森林的法律规 定。但是森林保护法律文化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体现在指导思想、工作定位、价值目的、治 理模式、治理方式、治理范围、参与主体、法律制度、法律机制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本文分新中国建立 以前、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初建到 1997 年、林业全面发展时代和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五个 阶段,对中国森林立法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其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关键词:林业 立法 文化背景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森林既可为我们提供生产资源、生活资源和活动场所,也可净化大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社会关系。这 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于森林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模式。它一旦为法律所调整,就形成 了森林法律关系。森林法律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与民族的森林文化的演化密不可分。 一、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森林立法及其文化背景 (一)古代的森林立法及其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哲学,如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的思想,要求将 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 的思想,要求人道顺应天道,按照自然法则办事; 佛家提出了众生平等的“佛性”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有不同的主张,但都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 就是均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思想。以这个思想为基础的其他社会文化,如养生之道、风水 学等,都无不展现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体现在立法上,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立法来或多或少 地确认和发展这种社会文化。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 草木之长。”管仲在《管子·五行》中阐发“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的命题,提出“ 山林虽广, 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 (《管子·八观》)、“顺山林,禁民斩木” (《管子·五行》)的观点;在《管 子·轻重己》中提出 “毋行大火,毋断大木,毋斩大山,毋戳大衍” 的观点。《荀子·王制》说:“圣 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的 《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秦朝的《田律》 规定:春天二月,禁止到山林中砍伐树木,禁止堵塞河道;不到夏季,禁止烧草作肥料,禁止采集 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兽、幼鸟和捡拾鸟蛋,禁止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 元朝有许多限制在森林中打猎的诏令,至元九年(公元 1272 年)冬十月元世祖发布诏令,“敕自七 月至十一月终听捕猎,余月禁之。”至元二十八年(公元 1291 年)诏令,“严益都、般阳、泰安、 宁海、东平、济宁畋猎之禁,犯者没其家赀之半。” 1 这些反映朴素但非常科学的生态文化思想的 法律规范,对中国封建社会各阶段的立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封建社会的环境变迁,根据 历史记载,变动很大。如自西汉武帝以后,黄河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草地已开伐殆尽,连河湖滩 地也都辟为耕地。加上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长期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加剧,10 世纪以后,河患日 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整个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流域经济逐渐衰落,以致近代成为中国灾害频 发、经济贫困的地区。2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战乱时期,曾经有过三次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规模移 3 移民浪潮的结局是南方森林的破坏和农田的扩张。明清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 民的浪潮, 大的提高,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使得北部的秦岭、大巴山,南方的浙西、闽西、赣南、湘西等山区 大批原始森林被毁。4 从环境科学和环境文化的角度观察,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生态问题虽然在局部地区或者部分 流域比较严重,但全球的生态问题还没有形成,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没有达到能全面认识生态规 1 《元史·世祖本纪》。 2 参见邹逸麟:“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现代质量》2002 年 12 期。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