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隐逸思想的变迁
明代隐逸思想的变迁19明代隐逸思想的变迁张德建提要隐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从历史上看,隐选的 思想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明代的隐逸思想最能体现这种变化。从明初以不舍作姿态出现的以道自高,到洪武以后“太平选民”式的抱道以隐,到吴中地区追求精神圃融的“市隐”思想的流行,再到弘、正之际形成的以讲求治生之适和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隐选思想,晚明在王学影响下提出了“道隐”思想,而在现实中,“通隐”成为人们追求的隐选方式。关键词以道自高抱道以隐市隐治生与隐逸通隐《后汉书·逸民列传序》论隐士的动机和特点时说:“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 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诟俗以动其檗,或疵物以激其清。”①可见隐逸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很难概括出其共同特征,只能用“或”来描述。隐逸的类型是多种 多样的,都穆《听雨纪谈》就谈到很多种:隐一也。昔之人谓有天隐、有地隐、有人隐、有名隐;又有所谓充隐、通隐、仕隐. 英说各异。天隐者,无往而不适,如严子陵之类是也;地隐者,避地而隐,如伯荑太套之类是也;人隐者,踪迹混俗,不异众人,如东方朔之类是也;名隐者,不求名而隐,如刘遗民之类是也。他如晋皇甫希之人称充隐,梁何点人称通隐,唐唐畅为江西从事,不亲公务,人称仕隐。然予观白乐天诗云:大隐在朝市,小隐在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间。剧隐又有三者之不同矣。都穆在这里列出了天隐、地隐、人隐、名隐、充隐、通隐、仕隐七种类型,又借用自居易之言, 认为隐逸又可分为大隐、小隐、中隐三者之不同。从明代文集中的相关资料看,对隐逸的描述和分类更加细化,有着更丰富的类型和内涵。从所隐之地看,有山隐(张以宁《翠屏集》(四库)卷四《山隐记》)、有园隐(《历代图画诗类》卷四十五徐贲《园隐图》)、有湖隐(聂豹《双江聂先生集》卷五《湖隐记》)、有市隐(刘基《贾性之市隐斋记》、沈周《市隐》、张泰《沧洲诗集》卷二《赠市隐》)、有都隐(周瑛《翠渠摘稿》四库本卷四《题都隐十咏卷后》)、有禄隐(顾磷《顾华玉集》之《山中集》卷九《仕难解》)、有吏隐(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四库本卷七《商山吏隐记》);从隐逸方式上看,有医隐(王彝《王常宗集》卷一《菊邻记》、周瑛《翠渠摘 稿》卷三《医隐记》、顾宪成《泾皋藏稿》卷七《愿义编序》)、有贾隐(《空同集》卷五十九《贾o《后汉书)卷踮.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55页。万方数据《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隐》、有樵隐(梁兰《畦乐诗集》一卷《樵隐》、有耕隐(同上卷十五《题耕隐图》、杜琼《东原集》 卷一《耕隐》、沈周《耕隐》)、有廛隐(林弼《林登州集》卷十八《廛隐赞》)、有书隐(苏伯衡《苏 平仲文集》卷八《清源书隐记》)、有茗隐(《文征明集》补遗卷二十九《王隐居墓志》)、有坐隐(汤显祖《坐隐乩笔记》);从隐逸品格上说,有迂隐(贝琼《清江文集》卷一《迂隐庵记》)、清隐(《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五张以宁《题清隐图》、徐有贞《武功集》卷四《竹溪清隐记》)、有樗隐(贝琼《樗隐先生传》)、有松隐(《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五张以宁《题松隐图》)、有梅隐(林弼《林登州集》卷十三《梅隐诗序》、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十三《梅隐涛序》)、有菊隐(唐 寅《唐伯虎全集》卷五《菊隐记》)、有筠隐(同上《筠隐记》、有颠隐(刘玉《执斋先生文集》卷 一四《颠隐说》),甚至有表示隐逸企盼的待隐(李东阳《李东阳续集》文续稿卷五《待隐园赋》、王鏊《震泽集》卷一《待隐园记》)虽然明人所描述的隐逸有诸多类型和形式,但明代有没有隐士,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 问题。黄姬承作《贫士传》,传中人皆“瘠形饥啄+徒履端方,号妇啼儿。虚穷经纬,行危朝野,储担石而一馨悬;学冠天人,御之冬而四壁立”①的隐士一流的人物,而明代只有王逵、王宾、邢量三人人传,且都是明初人。江盈科《皇明十六种小传-隐类》中只有焦隐士、郭德成、耆儒鲍恂等、陈遇、姚姊、贺三老数人人传,且除姚姊为姚广孝姊永乐间人、贺三老为英宗时人外,其余都是元末明初时人。《明史》也遵例为隐逸立传,入选的只有十二个人:张介福、倪瓒、徐肪、杨恒、陈洄、杨引、吴海、刘闵、杨黼、孙一元、沈周、陈继懦。明人自己对隐逸也表示怀疑,李馈把隐士分为四种:时隐、身隐、心隐、吏隐。他认为“时隐”是所谓“邦无道则隐”,。此其人固有保身之哲矣,然而稍有志者亦能之,未足为难也”;“身隐”是“以隐为事,不论时世是也,以此而隐,又何取于隐也?”以他的标准,梅福、韩康、袁闳、郭泰是“时隐”,连庄周、向长、严光、粱鸿、林逋等也只能算是“身隐”,他们都是“身虽隐而心实未尝隐”。身心俱隐的“心隐”历史上只有阮籍、刘伶、王绩、仲长统、种放五人而已,东方朔、冯道等为“吏隐”。②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隐逸实在是高不可攀。明代有一个山人群体,山人称号有隐士之义,他们也以隐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