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演变的考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演变的考察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演变的考察杨生民(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 ,北京 100037)摘要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的演变问题向为人们所关注 。依据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对此进行分析 ,可知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的构成和铁的材质都基本相似 ,因而以二者犁的差异去说明两个时期生产关系 、经济关系的演变 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无法令人信服 。关键词 :犁 ;演变 ;铁农具 ;汉代 ;魏晋南北朝中图分类号 : S222. 1 ; K234 - 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02) 0320105207Investigation of Plough Evol utoon from HanDyna sties to Wei , Jin and the Six Dyna stiesYANG Sheng - min( History Department ,Capital Noraml Universtiy , Beijing 100037 ,China)Abstract : The composition and iron material of plough in Han Dynasties are almost similar to those ofWei ,J in and the Six Dynasfies. Therefore ,it is obviously unreasonable and unconvincing to demonstrate the de2 velopment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economy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plough in the two times.Key words :plough ; development ;iron tools ; Han Dynasties ;Wei ,J in and the Six Dynasties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的演变向为人们所关注。有的学者还把这一时期犁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相联系 ,如有的认为这 时犁的演变为魏晋南北朝个体农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有的 又认为这时期犁的演变为魏晋南北朝生产关系恶化与第二 次农奴化创造了条件。本文对这两个时期犁的演变作了一 番考察 ,供关心此问题者参考。一、汉代的铁犁铧、犁铧冠与犁壁汉代的犁形制多样 ,在大小方面 ,出现了大、中、小三种 犁 ;犁头出现了由犁壁、犁铧、犁铧冠组成的犁头。迄今为 止 ,考古发现的中国古犁以汉犁最为丰富多彩。它反映了汉 代耕作技术和方式、方法的迅速进步。所以 ,应给以足够的 重视。今把汉代犁头的构成分述如下 :1. 犁铧冠 :犁铧冠在战国就已发现。在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葬中共发现铁犁铧冠七件 ,呈 V 字形 ,前锐后阔。其 中完整的一件一边边长 17. 5 厘米 ,一边长 18 厘米 ,两翼相距 23. 5 厘米。研究者认为这种犁铧冠是套在木 (木犁铧)上使用的。这种 V 字形的犁铧冠战国时在山东临淄、滕县 古薛城 ,陕西莆田、西安越赵家堡 ,河北易县燕下都、武安午 汲等地均有发现 ,说明使用较为普遍。汉代继续发现这种 V 字形的犁铧冠 ,数量比过去要多。 如 1959 年在河南巩县铁生沟西汉冶铁遗址发现铁犁 23 件 , 都作 V 形。两翼各长 24. 6 、宽为 3. 8 、裆距即后宽 22. 5 厘米。1 ( P33) 又如 1965 年在陕西陇县高楼村发现“V”形器 20件 ,完整的 10 件 ,其中有 3 件、2 件和 5 件一套套在一起。这 些器物分为两式 : 一式两翼较宽 ,后宽 30 、前端长为 6. 5 厘收稿日期 :2002 - 04 - 22作者简介 :杨生民 (1936 - ) ,男 ,山西襄汾人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研究方向为中 国古代社会经济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106米。二式后宽 28 、前端长 5 厘米。2 “V”形器在陕西蓝田、蒲城、礼泉等县均有发现。这种 V 形器 ,宽度不一 ,陕西蒲城 县出土的 V 形器宽达 34 厘米。V 形器均套在犁铧前 ,作铧冠用。(图 1) 还有一种犁铧冠为铁口锄形 ( 图 2) ,套在略似长方形的中型铧前使用。犁铧冠的作用是保护犁铧不受损 坏 ,如铧冠损坏 ,可换一个使用 ,损失小。图 12. 犁壁 : 据刘仙洲先生研究 ,中国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犁 壁。3 ( P16) 汉代新发现的犁壁多 , 种类增加。犁壁又称为 钅辟土、逼堵、犁耳等。陵龟蒙《耒 经》中称犁壁 ,今一般称 犁壁。汉代犁壁有几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