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9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执 教:万杰朝阳学校高中部 张传海
授课时间 2008年10月9日下午第四节 授课班级:高一、二 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语言技巧。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难点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五环节教学法 课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授内容):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复习: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春秋左氏》,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 )
4.中国人一般用“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结为婚姻。比喻感情很好。因为在历史上秦晋两国几代通婚,是盟国。但是,烛之武仅凭自己的一番说辞,就使这种盟国关系破裂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回答,识记有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导学提纲:
1.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5.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6.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自读课文,思考。
小组讨论。
三、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明确答案: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6.[板书]人物 情节 性格
每小组找一个代表,可争鸣,可补充。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问题讨论:
有人说:烛之武退秦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口才出众,你怎么看?
齐读: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讨论
五、反馈训练,巩固练习。
1.难词点拨。
(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A.既东封郑( ) B.又欲肆其西封( )
② A.越国以鄙远( ) B.蜀之鄙有二僧( )
答案:
第①组“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义封赐。如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句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A句“封”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第②组“鄙”,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啚声。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乡,远处叫遂。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B句“鄙”作名词讲,A句“鄙”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板书)
A.许之( )
B.是寡人之过也( )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何厌之有( )
E.辍耕之垄上( )
答案:
A.代词,他(指郑文公);
B.助词,的;
C.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