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取血方法对新生儿标本溶血的影响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不同取血方法对新生儿标本溶血的影响
陕西省西安市一四一医院 710000
【关键词】标本溶血;股静脉;直刺法;斜刺法
静脉取血是新生儿的一项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因此能否在短时间内将静脉血顺利取到,并且做到标本不溶血,关系到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制定治疗方案,减低新生儿失血量,减轻新生儿痛苦及不必要经济损失。为减低溶血率,根据临床经验将股静脉直刺法与股静脉斜刺法进行比较【1】,结果发现股静脉斜刺法效果更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8月到2013年9月共选用80名患儿均为新生儿,两组患儿男女各半,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其中一组选用股静脉直刺法取血,另一组选用股静脉斜刺法取血,对比做对标本溶血的影响。
1.2方法:一次性5ML注射器,红帽真空采血管,安多福消毒液。
(1)方法:均在清晨空腹未进食前,患儿仰卧垫高该侧腹股沟,用尿裤包好会阴以防尿液污染,将大腿稍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成直角,常规消毒皮肤。
1)直刺法:右手持注射器,摸到动脉搏动点内侧刺入,然后边抽注射器管芯同时针头渐向后退【2】,边抽边退见回血后停止退针,固定并抽足血量,按压固定。
2)斜刺法:常规消毒,消毒左手手指,摸到动脉博动点按压标记,在腹股沟下方1-2厘米外15-30度角向博动点内侧进针,见回血并抽足血量【3】,拔针按压。
2结果
两种方法取血粮均为2ML,一天后生化结果回报(例%)
此表可看出新生儿斜刺法采集生化标本溶血率低于直刺法。
讨论
股静脉穿刺方法是防止新生儿静脉血标本溶血的关键环节。在临床观察及化验回报中发现股静脉直刺法存在以下问题:1)新生儿皮下脂肪薄,直刺针头接触血管面积相对较小。2)股静脉直刺法边抽边退寻找血管过程可能遇到气体、组织液、血凝块,取血时间造成浪费,同时对标本溶血提供机遇。3)进针不定,针尖在静脉内摸索刺破血细胞,造成血肿和标本溶血。4)股静脉直刺反复回抽造成血钾升高【4-5】。
基于上述股静脉直刺法存在缺点,我们采用了股静脉斜刺法,其优点是1)斜刺方法针头与血管接触??积相对较大,负压增大,采血速度增快,为避免标本溶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股静脉斜刺定位后取血避免了边抽边退防止刺破血细胞。3)斜刺法无菌区与手无任何接触,这样可保护穿刺点的无菌性,减少污染发生。4)斜刺法压迫止血时间短。
总之,斜刺法应用于新生儿取血标本溶血率低于直刺法而且取血量较大,单人操作易于固定,故新生儿提倡斜刺法取血降低溶血率。
参考文献:
[1] 成晓燕,宋国菊,汪海全等.直视点位法——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术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14-115.
[2] 陈靖梅,邓丽银,罗丹莉等.新生儿股静脉穿刺几种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13.
[3] 钱燕飞,余一知.新生儿股静脉穿刺两种采血方法的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6):74-75.DOI:10.3969/j.issn.1672-9676.2007.06.052.
[4] 何雪,郑芳俊.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两种进针方法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0):88-89.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1.20.045.
[5] 杜秋兰,陈小风.新生儿股静脉穿刺体表定位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2006.DOI:10.3969/j.issn.1002-1256.2006.16.06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