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地震勘探回顾
第一章 地震层序的划分与分析 目录 第一节 地震勘探原理的回顾 第二节 地震反射界面地质学意义 第三节 地震层序 第一节 地震勘探原理回顾 二、地震子波 定义: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为地震子波 通常由2至3个或多个相位组成 雷克子波:由一个波峰(谷)和两个波谷(峰),或叫两个旁瓣组成 2、反射波极性 (polarity) 二、地震剖面 纵向:一系列等间距零炮距地震反射波纪录道的合成体横向:反射波同相轴 3、地震剖面的显示类型 时间剖面的显示的基本形式一般有三种: 波形显示、变面积显示剖面、变密度显示剖面 本节内容 1、波阻抗、反射系数 2、地震子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3、正(负)反射,正(负)极性显示 4、地震记录道的形成 5、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 一、波阻抗界面 二、地震子波 三、地震反射记录 四、地震记录道和地震剖面 (地质)地震反射界面与理想的反射波、反射波同相轴据Anstey,1982修改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回顾 一、波阻抗界面 1、 波阻抗 :Z=?V. 2、反射系数: RC = Z2 + Z1 Z2 - Z1 Z泥=?泥V泥 Z砂=?砂V砂 Z灰=?灰V灰 Z砂=?砂V砂 RC 1= Z砂 - Z泥 Z砂 + Z泥 RC 2= Z灰 - Z砂 Z灰 + Z砂 RC 3= Z砂 - Z灰 Z砂 + Z灰 第1相位 第2相位 第3相位 第4相位 第5相位 相位:一个完整 波形的第i个 波峰或波谷 1、最小相位地震子波 如果一个地震子波能量的大部分集中在起始端,则说明该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地震子波 在炸药震源中的典型地震子波 其相位是近似最小相位的 零相位子波可简单的将其看作是一系列不同振幅和频率的正弦波的集合 2、零相位地震子波 雷克子波广泛应用于 地震模型计算和解释 塔中1井O~C井段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2、零相位地震子波 ---子波处理:最小相位子波--零相位子波 灰岩 泥岩 3、最小相位子波与零相位子波 区别 b(t)=[1-2(?fpt)2]e-?fpt)2 1、正反射、负反射 三、地震反射记录 1)正反射---初次质点振动方向:入射波、透射波向下 反射波向上,为正反射 RC0,正反射 2)负反射初次质点振动方向:入射波、透射波向下,反射波向下,为负反射 RC0,负反射 界面类型? 正极性--正地震信号在用负数值记录,地震剖面上用波谷显示。 负极性—正地震信号在用正数值记录,地震剖面上用波峰显示 极性的正负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 正反射与负反射及地震波显示的极性 负极性显示 正极性显示 四、地震记录道与地震剖面 一、地震记录道 在检测时间内,自激自收条件下检波器接收到的反射波序列叫地震记录道(seismic trace) 1、与检波器记录不同 2、是地震剖面中的一个个体,为一维地震剖面 3、由多个界面反射波的迭加而成 地震记录道是地震剖面中的一个个体 地震剖面有横向上等道间距的地震记录道构成 地震记录道的形成 地震记录道由多个界面反射波的迭加而成 S(t)=s(t1)+ s(t2) + s(t3)+ s(t4) +s(t5) …..+ s(tn) 其中s(tn)=r(tn)* b(tn) 地震记录道由多个界面反射波(强反射波) 迭加而成 反射波同相轴: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波峰或波谷)的连线。 当岩层存在分界面时,返回地面的反射波就会引起地面振动,因而在地震记录上出现波峰、波谷构成同相轴。同相轴往往是反射界面的反映 地震记录道(Trace),可转换为距离 双程旅行时间 (秒) 波形显示:用振动图形式显示地震记录波形,可以较全面的反映地震动力学特征(如振幅、频率和波形),但反映界面起伏的直观性较差 变面积剖面:用梯形面积的大小和边缘的陡缓表示 地震波能量的强弱 能反映界面的形态,直观性强,外形与地质剖面接近 地震剖面—变密度显示剖面 振幅强则色调深,振幅弱则色调变浅,同相轴更清楚, 对于地层结构、砂体和构造变化较直观 地震剖面—波形+变面积显示剖面,最常用的显示形式 波峰部分填黑,波谷留出空白,突出反射层次,便于波形分析 和对比,刻画岩体的边界等 地震剖面—波形+变密度剖面:常用于反演剖面的显示 问题:地震记录道的形成?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