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湿病诊疗进展授课提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风湿病诊疗进展授课提纲

中医风湿病诊疗进展 目 录 第一章 中医风湿病概述 一、中医风湿病的定义 二、风湿病名称的历史沿革 三、中医风湿病分类 第二章 中医风湿病常见症状、证候 一.风湿病常见症状 二.风湿病常见证候 三.三因三候痹证候 第三章 现代医学风湿病分类及诊断参考点 第四章 中医风湿病施治规律 第五章 中医风湿病治疗法则 第六章 治疗风湿病中药及中成药 第一章 中医风湿病概述 一.中医风湿病的概念 1.中医风湿病的概念:风湿病,也称痹、痹证、痹病等,是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由内生痰、瘀、热毒等引起),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2.中医风湿病病机特点:以皮肉脉筋骨,甚或脏腑的经络气血不通、不荣为主。临床上有慢性、渐进性、反复发作性等。 二.中医风湿病名称的历史沿革 1.“痹”字在中医文献中,含义主要有六: 1.1指病名:泛指以经络气血不涌,或脏腑气机闭寒为病机的多种病证。 “痹”作为病名,又有广义、狭义不同: 1.1.1广义: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喉痹,食痹,水瘕痹,血痹,孟春痹等。 1.1.2狭义:即指今所称之“痹病”,是因风寒湿等邪杂合,侵袭人体,闭阻气血所发生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俯的一类病证。如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久痹及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等。 1.2指体质:《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同水中出。”此所谓“痹气”,就是指阳气少,阴气多的寒盛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具有易于罹患痹病的潜在倾向性。 1.3指症状: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喉痹》曰:“痹者,痛也”,指疼痛之症状。 1.4指服药后的感觉:《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白术附子汤方后曰:“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所谓 “身痹”指服药后药力窜通的麻苏感。 1.5指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痹”可代表风寒湿邪侵袭机体,使脏腑经脉气血闭阻不通这一病理机转。 1.6指病程或心理状态: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曰:“痹者,卑也,有病则日降日深之义,又有不得自如之义,故曰痹。”这里前者指病程长久,后者指心理状态。 痹证 痹证,原作“痹症”,见明·徐彦纯《玉机微义·痹症门》,近代均称“痹证”。其即指狭义“痹”,如《玉机微义·痹症门》曰:“痹,感风寒湿之气则阴受之,为病多重痛沉着,患者易得难去。” 痹病 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书中曰:“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此称谓自宋以后很少见到,而被“痹证”等所代替。根据本病的证因脉治特点,一些专家建议把“痹证”改称为“痹病”。因此,“痹病”与“痹证”的概念是相同的。 风湿病 “风湿病”之名,自古有之。在中医文献中,凡提到“风湿”的,其涵义有二:一是指病因;二是指疾病的名称。长沙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风湿”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风湿”有26处之多《黄帝内经》中除痹论篇外,以“风湿”单独出现者有17处;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更有特点,其398条中均未言“痹”,而论及“风湿”者多处,《金匮要略》中更是极为明确地首先提出以“风湿”作为病名。如“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而Rheumatism一词来自古希腊语rheuma,是流动的意思,指冷湿液体从头部下流至内脏、四肢发生病变,是一种古典的病理概念。16-17世纪,Baillou首先将这一概念转移至临床疾病和综合征,限定为运动系统疾病,以酸痛为主要表现,可呈发作性,游走性。 三.中医风湿病分类 1. 历代医家对风湿病的分类 风湿病的分类,前贤诸家认识颇不一致,名称相当繁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从病因、病位、症状特征等六方面进行分类。 1.1按病因分类 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1.2按部位分类 首见于《内经》,主要有三种情况: 1.2.1按脏腑、组织分类:有五体痹、脏腑痹、血痹等。 1.2.2按体表部位分类:如身痛、肩痛、腰痛、腿痛等。 1.2.3按部位深浅分类:有浮痹、深痹等。浮痹即邪在皮肤表层,比较轻浅的痹病,深痹即深居腰背骨节腠理之间的痹病。 1.3按症状特征分类 如行痹、痛痹、着痹、周痹、众痹、白虎白历节风、痛风、鹤膝风、鼓槌风、鸡爪风、挛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