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pptx
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作业学生用书P127-129:“三位一体”阅读法及 读文示范)论述类文本怎么考?(阅读《三维设计》P126“先明高考——读文的关注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说理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般都是选取社科类文本,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如何快速阅读论述类文本? 勾画——标注——思考“勾画” 是划出文本论点、论据,目的是快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和思路,准确找到题干选项对应文段,从而比对信息。“标注”是圈出关键词。方便和题目选项进行精准比对。“思考”概念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课堂练习请大家完成《三维设计》P130“精准答题”,并试发现和总结错误原因回顾增调论述类文本并分析原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是民族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B.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体现了主体人格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进取精神的高扬,是中国人能够达到的人格。C.传统哲学包含着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不断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D.“和”的哲学理念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深刻反映出中华文明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特点。A比对分析(B.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可知,“是中国人能够达到的人格”说法不当;C.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传统哲学包含着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说法不当,应该是“传统哲学包含着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D.因果倒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可知,选项内容颠倒。题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点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性格的关系,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B.文章以“主体”为切入点,主要以儒家思想为论据,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入世、批判、和谐的哲学性格。C.文章在论证中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其哲学性格,并彰显该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D.对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分别强调了个人的修身立德和国家间的大同情怀。D分析D(D张冠李戴,根据第四段可知,原文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别强调了个人的修身立德和国家间的大同情怀。A,第一段总写,后面从传统哲学对主题的尊重和认知、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传统哲学的目标三方面阐述,故正确;B从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二段第一句可知,文章以“主体”为切入点,第二三段主要是讨论儒家思想,第二段结尾和第三段开头告诉我们其具有入世、批判、和谐的哲学性格;C略)题目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自我认知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人格特质,能有效地激发主体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C.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强烈批判精神,深刻反省人性本真,成就“本我”“真我”和“大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就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这种理念有利于人们坚守内心的安宁,减少对立,促进相互交融。分析D(武断绝对且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内容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就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说法不当,应该是“中华文明的和平、包容、尊重、和谐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课后作业完成学案(三)题型一中“怎样定位信息源——先切片,找对应” 有关练习。第二课时如何做论述类文本如何做论述类文本?先定位,在比对常见九种命题陷阱(P130-132学案(二))1以偏概全(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3混淆是非(肯定与否定)4偷换概念(弄错对象、误会)5因果混乱(因果颠倒、强加因果)6曲解文意(似是而非、模棱两可)7张冠李戴(偷换字词)8武断绝对(忽视细微差别、绝对化)9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师生共同完成九种命题陷阱对应练习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比对分析:“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很明显“限制排放”只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之一,文中也有“比如”二字可以证明命题陷阱2:混淆时态比对分析: 混淆时态,选项A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爱”,把“或然”变成了“必然”命题陷阱3:混淆是非比对分析: “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