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渊源.docx

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渊源.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渊源

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渊源田大方,张丹,毕迎春(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哈尔滨150040)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从其演变历程和文化渊源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可以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传统建筑,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木构架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保护和发扬光大。关键词:传统建筑;木构架;演变;文化渊源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1971(2010)05-0006-09TU971几种。抬梁式,又称叠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承脊檩(图1)。穿斗式,又称立帖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子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图2)。井干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图3)。干阑式,下部用木柱架空的建筑(图4)。几种木构架中,以抬梁式最为普遍,使用范围较广,穿斗式次之,井干式和干阑式则为非主流结构。引言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庄严舒朗、结构严谨缜密、色彩典雅高贵、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华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亦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当代建筑也有着深刻、广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构架结构体系,构架就是建筑的结构与骨架,一般由柱、梁、檩、枋、椽以及斗拱等构件组成。这些构件按位置、大小和要求等合理排列布置,构成所要营造的建筑的整体支撑框架。它起到稳固建筑整体与承托屋顶等部分重量的作用,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突出优点有:一是木构架承重,它使得木构架外围的墙体的设置可以自由变化;二是木构架具有伸缩性,节点属于柔性连接,之间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可以让它对某些自然现象产生较强的抵抗力。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体系,其建筑的重量是由木构架承受,墙体不承重,近似于现代的框架结构体系,素有“墙倒屋不塌”之称。按体系工作原理的不同,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又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和干阑式等图1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2]收稿日期:2010-08-28作者简介:田大方(196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研究;张丹(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研究;毕迎春(1977-),女,山东寿光人,讲师,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第5期田大方,等: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渊源·7·始萌芽,成形于汉代,成熟于唐代,衰竭于清代。其材料、结构和形式,既独具特色,明显区别于其他建筑体系;又高度统一,尽显结构的净化和理智的秩序,是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才智积蓄的结果。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并且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地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3]。1.技术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建筑活动中,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选择了穴居和巢居两种筑屋方式。穴居,挖土构屋以居之,源于地势高亢的中原大地的黄土地带;巢居,依树构屋以居之,源于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蛇虫的长江流域。从艰难地营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和积累了营造地面建筑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社会的木构架建筑,满足了基本的居住要求。故木构架建筑从孕育之初就存在两方面的技术源流,既有源自穴居发展序列的“土”文化的建筑基因,即土木合构的构筑方式,亦是抬梁式木构架的主要技术渊源,包括夯土技术、土坯技术、以及土木合构的传统技术等等;又有源自巢居发展序列的“水”文化的建筑血统,穿斗式木构架的主要技术渊源,包括各类木构件的产生、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技术等等(图5)。两大技术源流以“土”为主,以“水”为辅,通过民族的迁移和聚合,形成建筑文化的双向渗透和交流,奠定了土与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在原始地面建筑中完成了墙体与屋顶的分化,展露出后世木构架建筑的雏形。为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保障,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2.社会文化渊源地理原因中国地域属半封闭的大陆,内部幅员辽阔,地形及气候丰富,自身调节余地较大,使中国文化缺乏外向交流的动力。木构架建筑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墙体可有可无、可厚可薄,庭院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单体殿屋可严密围隔、也可充分敞开,能灵活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木构架结构组合方便,既可以凹凸进退,也可以高低错落,可以灵活地适应平原、坡地、依山、傍水等不同的地形、地段。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2]图2井干式木构架示意图[3]图3干阑式木构架示意图[3]图4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