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筋混凝土-9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 碳素钢 从形成塑性铰到成为破坏机构,梁尚有承受4kN/m均载的潜力。考虑塑性变形的内力计算能利用材料的潜力。 形成塑性铰前,MA与Mc之比为2:1,形成塑性铰后,比值逐渐改变,最后成为1:1(Mu)。材料塑性变形引起内力重分布,故称为“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梁的弯矩与截面配筋比无关;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梁的弯矩不是定值,随截面的配筋比而变化。 (2)塑性铰出现后,支座与跨中弯矩的比例改变,但遵守力的平衡条件:跨中弯矩加两支座弯矩的均值等于简支梁跨中弯矩M0,均载作用的梁: (1)超静定结构破坏过程:一个或几个截面上形成塑性铰,荷载增加,塑性铰继续出现,直到形成破坏机构。破坏标志不是一个截面屈服而是破坏机构形成。 (3)塑性内力重分布可由设计者通过控制截面的极限弯矩Mu (即调整配筋数量)来掌握。 支座极限弯矩指定得低,塑性铰产生早,为满足力的平衡条件,跨中极限弯矩就须调整得高; 支座极限弯矩指定得高,跨中弯矩就可调整得低。 控制截面的弯矩可相互调整的计算方法称为“弯矩调幅法”。 弯矩调整不是随意的。 如指定的支座弯矩比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小得太多,则塑性铰出现太早,内力重分布的过程太长,塑性铰转动幅度过大,裂缝开展过宽。 弯矩调整幅度用弯矩调幅系数β=1-Ma/Me表示, Ma、Me 分别为调幅后的弯矩和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弯矩。 (1)保证塑性铰的转动能力,须限制配筋率,要求调幅截面的ξ≤0.35。宜采用塑性好的HPB235、HRB335、HRB400钢筋。 (2) β不宜超过0.25,即调整后的弯矩不宜小于按弹性方法计算的75%。 (3)每一跨内,调整后的两支座弯矩的均值加跨中弯矩,不小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最大弯矩M0。 第四节 单向板肋形结构的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 一、连续板、梁的截面设计 根据各跨中和支座最大弯矩计算钢筋用量,其它截面通过抵抗弯矩图校核。 承受均载的等跨连续板,q/g小于3,可不画抵抗弯矩图,按构造布置钢筋。 连续板剪力由混凝土承受,不设腹筋。 整体式肋形结构次梁和主梁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 板、次梁及主梁的支座负弯矩钢筋互相穿过, 主梁h0 单排时, h0= h-a=h-60mm; 双排时,h0= h-a=h -80mm。 二、连续板、梁的构造要求 (一)连续板 1.弯起式 先配跨中钢筋,跨中一半弯起伸过支座。如不够另加直筋。 钢筋间距相等或成倍数,可用不同直径钢筋。 弯起角一般30?,板厚≥120mm,可45?。 2.分离式 跨中和支座钢筋分别配,全部采用直钢筋。 跨中直筋可连续几跨不切断,也可每跨都断开。 q/g≤3,a=ln/4;q/g3,a=ln/3。 板较薄,受力筋端部可做直角弯钩,抵至板底。 板边嵌固于砖墙,计算时按简支,实际支承处有负弯矩。板顶面设附加钢筋,每米5根6mm(包括弯起钢筋),伸出支座边界不小于l1n/7。 墙角板顶常发生与墙成45?的裂缝,在跨度l1n/4(l1n为单向板的净跨度或双向板的短边净跨度)范围内,板顶面配构造钢筋网。 板与主梁肋连接处会产生负弯矩,计算时没考虑。 在与主梁连接处板顶,沿与主梁垂直向配附加钢筋。每米板宽不少于5根直径6mm,不少于受力筋1/3,伸过主梁边缘不小于板跨1/4。 电站厂房楼板洞口周围加强构造 (二)连续梁 先配各跨中纵筋,部分根据斜截面承载力弯起后伸入支座,承担支座负弯矩,不满足支座正截面承载力需要时,另加直筋。 弯起筋不满足斜截面承载力时,另加斜筋或吊筋。 钢筋弯起位置据剪力包络图确定。画抵抗弯矩图校核,确定支座顶面纵筋的切断位置。 端支座计算不需弯筋时,仍应弯起部分钢筋,伸至支座顶面,承担负弯矩。 伸入支座内的跨中纵筋不少于2根。 当次梁相邻跨度相差不超过20%,且均布恒荷载与活荷载设计值之比小于3时,纵向受力钢筋的弯起和切断可按一般构造要求进行。否则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主梁纵向受力钢筋的弯起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