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人文】 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docVIP

【乡土文化.人文】 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土文化.人文】 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

【乡土文化.人文】 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 陕北,泛指延安、榆林地区。北临内蒙古、宁夏,南接渭北高原,西与关陇接壤,东与三晋隔河相望,古称戎狄之地。在殷周以至宋元的30多个世纪里,陕北高原先后有猃狁、鬼方、土方、狺方、戎、狄、楼烦、月氏、羌、氐、鲜卑、稽胡、匈奴、吐谷浑、回鹘、突厥、党项、女真、蒙古、高丽及来自西域的龟兹人、粟特人等一二十个西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族错居杂处。在温情脉脉的联姻混血与惊心动魄的战争厮杀中,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逐渐同化为今天的陕北人。陕北居民的族源是多元化的。在漫长的同化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顽强地表现,并相互影响,形成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的特色。 陕北,泛指延安、榆林地区。北临内蒙古、宁夏,南接渭北高原,西与关陇接壤,东与三晋隔河相望,古称戎狄之地。在殷周以至宋元的30多个世纪里,陕北高原先后有猃狁、鬼方、土方、狺方、戎、狄、楼烦、月氏、羌、氐、鲜卑、稽胡、匈奴、吐谷浑、回鹘、突厥、党项、女真、蒙古、高丽及来自西域的龟兹人、粟特人等一二十个西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族错居杂处。在温情脉脉的联姻混血与惊心动魄的战争厮杀中,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逐渐同化为今天的陕北人。陕北居民的族源是多元化的。在漫长的同化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顽强地表现,并相互影响,形成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的特色。 一、陕北民族同化与民俗融合的历程 陕北民族融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据《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黄帝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曾驱逐熏鬻(即猃狁),又伐蚩尤于涿鹿之野,与炎帝战于阪泉,地域也从陕北黄土高原发展到今天的河南、山东西部和河北、山西南部一带,从而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商周至春秋的两千年间,猃狁、鬼方、土方、戎狄等西北游牧部落构成陕北民族的主体。这里几乎是一版“化外之地”,中原华夏族王朝始终没有在这里建立起有效统治。猃狁在黄帝时已出现。商周之际,主要分布在陕北及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鬼方,亦称魏氏,春秋时成为隗姓之狄,活动于陕北和山西北部。甲骨文中有鬼方活动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戎狄、楼烦诸族与华夏族的融合,既有流血的战争,也有婚媾混血。如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狐姬,便为白狄狐氏女。重耳流亡期间,曾避难于母舅之邦,居住在今延安一带,长达12年之久,并娶赤狄女子季隗为妻。至今,子长县南沟岔乡尚有重耳川,传说是重耳流亡时住过的地方。直到秦汉时期,陕北高原才成为华夏王朝的“王化之地”。秦汉两代连年征伐,迫使陕北的游牧民族向草原和漠北迁徙,而中原移民和兵卒大量迁入,屯垦戍边,陕北也得以大规模地开发为农耕区。中央王朝一度在陕北建立起短暂的有效统治。各民族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治之下,产生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风俗习惯也趋于融合。从绥德、米脂、榆林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内容来看,既有反映农业民族生产活动的牛耕、农作物、收庄稼等题材,也有反映游牧民族放牧、男子田猎的场景。中原华夏民族中流传的东王公、西王母及仙禽神兽等神话题材也有所反映。特别是大片家庭墓地的出现及葬俗的统一性与普遍化,说明作为华夏民族共同民俗心理的祖先崇拜与孝道,在陕北各民族中已深入人心,得到巩固和发展。魏晋南北朝之际,羌、氐、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以占领者的姿态,踏上陕北高原及中原大地,并相继建立前秦(氐族)、后秦(羌族)、大夏(匈奴)、北魏及北周(鲜卑)等少数民族政权。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以上那些进入中原与华夏民族错居杂处的游牧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共同参加反对上层统治者的斗争中,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往来及通婚混血;另一方面,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还主动用娶汉妻、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等途径来汲取汉族先进文化,实施改革本民族陋规旧俗的进步措施,从而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同化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混血、大同化时期。在这三四百年的历史岁月里,陕北高原的民族融合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陕北各民族错居杂处,也为民俗的吸收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各族民俗的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中,既有融合的一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多彩斑斓的民俗面貌。隋唐之际,陕北的民族成份愈加复杂。除了长期羁留杂居的稽胡诸族外,西北的一些游牧民族在吐蕃的胁迫下纷纷内附,唐王朝特设羁糜州予以安置。唐代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在强大的中央王朝统治下,各民族的对立政权少了,共同生活比较多了。杂居陕北的各民族基本上友好交往,和睦相处,自愿融合。即使在唐后期和五代时混乱割据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往来并未停止。一些著名诗人也在他们的诗篇中描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盛况。如张籍《陇头行》:“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宋元以来,陕北民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