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隐逸派.PDFVIP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隐逸派.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隐逸派

2012年第8期                山 东社 会 科 学                   No.8  总第204期               SHANDONGSOCIALSCIENCES              GeneralNo.20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隐逸派” 许海丽 宋益乔 (齐鲁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 250013;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 “隐逸派”是“五四”落潮后,在周作人退隐实践的引领下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以周作人为主将的“隐逸派”文人都经历了由“入世”到“出世”的心理转变,他们在隐逸道路 和隐逸人格上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创作出了具有隐逸味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 隐逸;隐逸派;周作人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051-05    隐逸,是许多知识分子渴望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审美主张,是追求优雅、安静、平和的文人精神的表 现,是边缘的、独立的、审美的境界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潮流,还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人生 态度”把一些作家用一个无形的标准归类,隐约地标明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隐逸派”即是“五四”落潮后,在 周作人的退隐实践的引领下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一、“隐逸派”的形成与发展轨迹 “五四”时期,在中西文化碰撞、对比、汇合的背景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之 初,各种主义、思潮、学说蜂拥而入,知识分子共同致力于西洋文明的输入,致力于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没 有出现明显的文化立场的对峙和交锋。但“五四”文学革命的高潮消退之后,潜隐在文学世界的分歧渐渐凸 显出来,文化阵营出现了分化重组。鲁迅依然坚守文化的激进主义,而曾和他并肩作战并在文坛上产生重大 ①周作人的这一退隐姿态和退隐而作的大量闲适小品文,引 影响的弟弟周作人却向着文化的保守主义退去。 发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流派———“隐逸派”。 “隐逸派”文学发韧于1920年代。从周作人 1920年代初提出“美文”的概念并孜孜于“美文”创作,到 《语丝》后期周作人作为“叛徒”的浮躁凌厉之气渐渐消退而作为“绅士”的隐逸之风日渐抬头,许多充满闲 适味的小品文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在周作人的影响下,许多作家纷纷开始了冲淡平和之文的创作。“周 作人的小品文,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是成了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这流派的形成,不是由于作品形式上 ‘冲淡和平’的一致性,而是思想上的一个倾向。那是必然的,在新旧势力对立到尖锐的时候,就是正式的走 向肉博的时候,有一些人,虽也希求光明,但怕看见血腥,不得不退而追寻另一条安全的路。这是周作人与鲁 ② 迅思想所以后来分裂了的原因,也是周作人一派的小品文获得生存的基本的道理。” 阿英曾把这一“很有权威的流派”命名为“田园诗人派”,这一命名并没有流传开来,可见还是有它的不 全面之处的。笔者尝试从“隐逸”角度来审视这个流派。当然,把周作人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定义为“隐逸 派”,恐怕会面临许多质疑。“任何一个文学史研究或书写的新学科从提出到确立,都会在理论上受到质疑 ③ 甚至斥责” ,文学流派亦是如此。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极其复杂的过程,离不开社会、政治、文化对它的催生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简介:许海丽,女,齐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馆员,文学硕士。宋益乔,男,聊城大学前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51093)”和齐鲁师范 学院院级课题“现代‘隐逸派’初探(课题代号: 2011W1418)”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许海丽:《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体系初建》,《语文学刊》2009第11期。  ②阿英:《俞平伯小品序》,载《无花的蔷薇———现代十六家小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朱德发:《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再探索》,《山东社会科学》20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