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 巩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历来多数医家认为五苓散的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出现烦渴、小便不利、少腹苦里急等水饮内停之证,本文试从津液亏虚的角度来思考五苓散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关键词】五苓散 津液亏虚 《伤寒杂病论》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303-02 五苓散为张仲景的千古名方,见于《伤寒杂病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以及《金匮要略bull;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bull;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对于五苓散证的病机,多数医家认为是“饮停不散”,其中又分为两派,一派如吴谦、柯琴为代表认为是水蓄膀胱证,一派以方有执为代表,观点是津液不布。通过对原文的思考以及结合现有文献,我认为五苓散证中尚有一条“津液亏虚”之病机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阐述,因此进一步完善五苓散证津液亏虚病机的阐述,期冀能够借??拓宽临床医师的思路,发掘五苓散的功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病患。 对五苓散证津液不足病机的认识,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论据。首先是五苓散证的内容:71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72条:脉浮数,烦渴。73条:渴。74条: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141条: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156条:心下痞,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244条: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渴欲饮水,渴。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金匮要略bull;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脐下有悸,吐涎沫,癫眩。《金匮要略bull;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最常见的字眼是“渴”,出现了8次,其次是“欲饮水”出现5次,“烦”出现5次,“,“小便不利”出现3次,脉浮出现3次。[1]《中医诊断学》讲:“津液亏虚,属津液病,脏腑组织失却濡养,以口燥咽干,渴欲饮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焦或裂。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为常见症的证候。根据中医诊断学的诊断标准,除舌脉不符合外,五苓散证是有津液不足表现的。而舌脉不符也是由蓄水或津停所致。第二、细观条文,每一条都阐述了一个伤津的“因”,71条之“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72条之“发汗已”,73条之“汗出而渴”,此三条是汗出伤津。74条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中风多有汗,加之发热六七日不解必伤津液,再者虽渴欲饮水,但水入则吐,随入随出,体内得不到新生津液的濡润,亦致津液不足。此条属因汗吐伤津。141条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患者为发热恶寒之表证,经冷水潠之误治后,使得发热更为严重,本条是发热伤津,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此属因下而伤津。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此为津液输布失常,津液偏渗于膀胱而致小便多而伤津。386条则属霍乱病吐下而伤津。在上述条文中,五苓散证发生于汗吐下,发热等因素以后,这些因素直接耗伤津液而使津液不足。第三、从方后调理来看,五苓散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近代中医名家赵锡武说:“五苓散...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在服用五苓散行津布津的同时多饮暖水,且少少与之,饮入之水会随饮布散,周身四达。第四、从五苓散方药的组成来看,方中白术的配伍是值得关注的。《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体吸纳之水液能否变生津液,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