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周福霖1杨铮2周云1冼巧玲1刘文光1 谭平1
黄襄云1徐忠根1沈朝勇1魏陆顺1金建敏1
(1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05;2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北京100037)
摘要隔震、消能减震和结构被动及主动控制体系作为一条崭新的抗震途径途径,具有概念简单、减
震杌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适合于不同烈度不同抗震要求的结构物或设备的优点,在我
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文章列举了基于不同隔震装置和控制装置的原理研究、结构模型分
析、振动台试验等方面的成果;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建筑结构和桥梁的隔震、消能减震、结构被动及主
动控制体系领域,在理论研究、试验分析、设计和应用方面的现状;介绍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觌范中
有关隔震和消能设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在被动和主动控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
结构减震控制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隔震;消能减震;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
1 中国结构抗震技术体系的改变
我国幅员辽阔,约有80%的大中城市处于地震区,突发地震多,城市人口稠密,且处于基本
建设的高潮期,建筑物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将导致建筑结构物的大量破坏或倒塌,造成严重的
地震灾害。如何采用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结构减震新体系,建造在突发强地震中确保安
全的建筑结构物,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是中国工程领域的迫切任务。
地震发生时,地面的地震作用引起结构的地震反应。基础固结于地面的建筑结构,犹如一个
地面地震反应的“放大器”,结构物的地震反应沿着高度从下到上逐层放大。由于结构物某部分的
地震反应(加速度,速度或位移)过大,使主体承重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或虽然主体结构
未破坏,但建筑饰面、装修等非结构构件毁坏而导致严重损失;或虽然主体结构及非结构构件未
损坏,但室内的昂贵仪器、设备或网络系统的破坏而导致更严重的损失或次生灾害。为了减轻上
述灾害,人们必须对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控制,消除结构体系的“放大器”作用。
由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结构长大化(长跨度桥梁,大空间结构等)、结构高耸化(超高层建
筑,电视塔等)、结构形体复杂化(奇,特,平面不规则,立面不规则)、房屋数量大批量化(成
片小区住宅)的特点,对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也产生如下的转变:
(1)抗震安全要求的转变:由于地震和地震烈度的不确定性,要求结构既要满足按既定烈度
设计的安全,也要满足突发超烈度地震的安全。
(2)抗震设防目标的转变:由于室内设备和城市网络系统的重要性,要求既要保护结构的安
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也要保护室内设备、网络功能不中断(灾害指挥中心、监
测中心、通讯大楼、中心医院、博物馆、交通枢纽在楼等)。
一3一
(3)抗震兼抗风要求: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办公和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结构既要满足抗
震安全,也要满足风振舒适度(Ao=0.0159-一0.0209)。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中国结构抗震体系、技术和方法也将要求如下改变:
(1)从主要依靠计算程序进行抗震设计,改变为既要依靠计算程序进行抗震设计,更要依靠
概念设计,才能使结构更有安全保证。
(2)从主要靠满足结构强度、刚度的方法,改为既要靠满足结构强度、刚度要求,更要满足
Seismic
使用功能要求的方法,如基于功能的抗震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
Design,Pushcuer)。
(3)从主要采用传统抗震技术的“硬抗”体系(加大构件截面,刚度),改为采用传统抗震体
系和减震控制体系(调整动力特性,减震)并用的技术方法。本文将以此为重点进行论述。
根据我国的国情,要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实施抗震设防,必须寻找一种既安全(在突发性的超
烈度地震中不破坏,不倒塌),又适用(适用于不同烈度,不同建筑结构类型,既保护建筑结构本
身,又保护建筑物内部的仪器设备),又经济(不大幅度增加建筑造价)的抗震新体系。这就是“工
程结构减震控制”新体系。这样,隔震、消能减震、结构被动及主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R1270R170复叠式制冷循环热力学性质的研究.pdf
- EZH2: biology, disease, and structure-based drug Jiscovery.pdf
- EZH2基因3′非翻译区慢病毒载体构建及重组体筛选.pdf
- MOCVD生长InGaN薄膜及其离子束背散射沟道研究.pdf
- 我国私募基金监管法律问题研究(1)研究.pdf
- Mod.9Cr1Mo耐热钢析出相的热力学计算及其应用.pdf
- 萘氧化生产萘醌过程催化剂的制备及失活分析研究.pdf
- Bingham流体阵性流动立面二维计算及分析——残留层、阵性流速度和床面阻力.pdf
- 我国私募基金监管制度研讨.pdf
- 萘乙酸NAA对盆栽冬红果不同时期观赏性状的影响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