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地区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枣庄地区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

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 12 1 1 2 2 1 1 1 万志博 武雄 徐晟 李元仲 杨蕊英 陈鸿汉 高明显 张顺风 ,北京 100083,2.山东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济南 250013)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摘要:近年来,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已成为困扰枣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系统总结出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指出岩溶塌陷在位置上具有方向性,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与集中爆发期;试验结果表明,十里泉盖层土体完全具备产生真空负压的条件;通过对岩溶洞隙发育情况、覆盖层条件和水文动态资料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枣庄十里泉地区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真空吸蚀,为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的预测预报和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枣庄市中区 岩溶塌陷特征 成因分析1 概述 山东省枣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以能源开发为特色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及岩溶水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岩溶塌陷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失。枣庄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市中区十里泉、 丁庄-东王庄一带, 自 现场调查结果显示, 1981 年 4 月至今,该地区 50km2 范围内共产生塌陷 200 余次,形成塌陷坑 67 个。截至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对枣庄地区岩溶塌陷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1-5。本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系统总结出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岩溶洞隙发育情况、盖层土体性质和地下水动态资料对岩溶塌陷成因进行分析,为塌陷预测预报和治理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2 地质环境特征 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称为枣庄盆地。面积 260km2,四周高,中部低,且有起伏,其东、南、西为地表分水岭。枣庄市市中区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积温高,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 792.9mm,年最大降雨量 1324mm(1963 年) ;年内降雨时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6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的 70。年内蒸发量以 47 月份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 1730.7mm,多年平均湿度69。 枣庄市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湖东区,区内地表水系发育,区内共有三条河流,均为峄城大沙河支流,分别为齐村支流、郭里集支流、税郭支流,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洪水时河水暴涨暴落,汛期水量较大,枯水期水量较小,有时干涸。 区内分布的地层有:太古界泰山群(Ar)变质岩系;古生界寒武系( )灰岩及页岩,中、下奥陶系(O)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其中,寒武系、中、下奥陶系白云岩、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至山前逐渐隐伏于第四系(Q)之下。十里泉、丁庄一东王庄地段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发育较差,厚度一般小于 10m,主要由粘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砂土、含砾的砂质粘土所组成。区域地质构造以单斜体系为主,地层倾向为 NE20°;倾角大多小于 30°,区内构造特征以近东西向展布的枣庄向斜和断裂为主。断裂有三组:北西向的曹王墓断裂、枣庄断裂和北东向的田屯-苗庄断裂(图 1) 。 岩溶水主要分布在市中区的十里泉、丁庄一东王庄地段,位于枣庄盆地的南半部,其北与石炭一二叠系煤系地层接触,往南为盆地的南部边缘,出露寒武系灰岩。两地段均赋存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单井出水量达到 5000m3/d 以上。岩溶发育层位主要以三山子组和奥陶系马家沟组五阳山段地层为主,岩溶裂隙比较发育,主要岩溶类型有溶孔、溶洞、溶蚀裂隙等。 田 屯 - 苗 庄 断 裂 图 1 枣庄地区地质构造图 Fig.1 The figur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Zao Zhuang3 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与危害3.1 岩溶塌陷的特征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系统总结出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 (1)岩溶塌陷位置有明显的方向性 本次研究根据宏观地质调查结果,绘制了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分布位置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平面形态呈近似圆形、椭圆形,单个塌陷坑长轴方向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十里泉塌陷坑长轴走向主要为NNE和NWW向,丁庄-东王庄塌陷坑长轴走向主要为NW向和NE向,区域上岩溶塌陷群基本呈线状分布,NW方向最为发育,NE向次之。另外,岩溶塌陷点多发生在地下水径流区靠近排泄区的地段 特别是在水源地降落漏斗中心附近最为发育,与降落漏斗长轴方向基本相吻合,见图2。 (2)岩溶塌陷主要产生在地形低洼处 统计资料和现场调研表明,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发生在积水坑塘内的占总数的 46.8%;沿河床发生的占总数的 21.7%,可见塌陷的产生与地形低洼和地表水体的汇集有着密切的关系。 (3)岩溶塌陷产生的时间具有阶段性与集中爆发期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枣庄地区没有岩溶塌陷的历史记录。二十世纪八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