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慈善家.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慈善家

古代慈善家 中国;古代慈善家;故事   以“仁爱”为核心内容的人本主义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文化性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凭着兼济天下之心,我国古代的慈善家们做出了许多令人称颂的善行义举。这些流传已久的故事至今仍在诠释着中华民族爱人、助人的传统精神价值。   三散千金的文财神:范蠡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在有关范蠡的故事里,他的名字似乎更多地是与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并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政治、军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尽管史家已在典籍中将范蠡赞为“富好行其德者”─—一个与人们通常印象中“为富者必不仁”截然相反的评价,后世百姓还是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陶朱公─—在范蠡身后,人们已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陶朱公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捐宅兴学贵天下:范仲淹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实践于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读书于长白山僧舍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饼后,他便用刀将“粥饼”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十数根咸菜,权当饭食。范仲淹幼时发奋于贫穷中的这段经历,不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断齑画粥”的故事,也使范仲淹终生体恤穷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虽然薪俸丰厚,却依然勤俭。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   除了扶贫济困,范仲淹还非常热心于赞助苏州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据说“吴学”日后的兴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驱蝗成神,舍粥济民:刘宰   在江苏省金坛市著名的“金沙八景”中,有一处叫作“漫塘春水”。人们以“漫塘”为此景命名,便是为了纪念当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慈善家,刘宰。   刘宰,字平国,南宋江苏金坛人。传闻在刘宰出生的时候,他家门前池塘里的水忽然漫至岸上,刘宰日后便因此说,自号为“漫塘病叟”。据《宋史.刘宰传》记载,刘宰为人刚正仁厚,平生多为乡里谋福,是一个“见义必为”之士。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刘宰举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江宁尉。当时江宁地方巫术盛行,民风颓然,人们遇事皆信鬼神,巫医术士大行其道。刘宰到任后,为了澄清民智,使百姓免受愚昧所害,立即着手批驳迷信,强令巫士改行务农。为此,刘宰还专门下令保伍之间互相纠察,有继续为巫或事鬼神者,一律严惩。刘宰的努力很快使当地风气焕然。然而令刘宰无法想到的是,在他逝后,人们却因感念其助民灭蝗灾的恩德而将他敬奉为神。传说有一次刘宰随军路过观城,恰逢当地遭遇蝗灾。眼见田里的庄稼即将不保,刘宰急命兵士帮助农民灭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