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板横打体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直板横打体会

直板横打体会 直板横打十几年,说说体会 本人今年三十有二,打业余球打了20年,水平一般,在纯业余圈里的位置不尴不尬(跟体校生尚能一搏,遇到有专业背景的肯定缴枪),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横打的年限占到了年龄的一半,对这项已经不太新的技术有些个人的体会,闲来无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各方神圣拍砖,如有赐教,则不胜感激。 一、源流篇 开始接触乒乓球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是一个浑身血液里都流淌着争强好胜的年龄,有余自幼身体素质一般,三大球和田径项目自然首先被PASS掉,偏重技巧的乒乓球项目于是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首选。最初学球只一味胡打,直板横拍,正胶反胶长胶都曾经玩过,最终选择了比较容易掌握的直板反胶,废寝忘食,不务正业地打了两三年野球之后,居然赢了打过体校的前任校冠军。欢欣鼓舞之余,是变本加厉地不好好学习,与成绩直线下降相对应的是球技的飞升,高中一年级,当同龄人都在苦心经营数理化时,我则把自己的几乎全部经历转向了今天要谈的主题--直拍横打技术。 今天很多学习直板横打的球员或球迷都以刘国梁为最初样板,而启发我开始练这项技术的球星却是手持横板的瑞典名将佩尔森,89年时看世乒赛,当时心中的直板正胶偶像被两面弧圈打得满地找牙,边看边哭(一点不夸张,当年手帕为证)之余,忽发奇想,要把佩尔森独步天下的反手技术移植到自己正在练的仿陈龙灿打法中---岂不是一件比上学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此后的高中生涯中,对这项技术的痴迷变成了生活中的主旋律,没有场地,没有陪练,没有练习新技术必要的多球和基本功,全靠平时打比赛时敢用,两年下来,居然练成了自己的特长技术,高三暑假时凭借这项当时大家不太熟悉的把戏,生生干掉了当时县里的第一高手--体校教练,这也成为当时高考落榜之后,唯一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后来的经历就比较简单了,来北京上学之后,经历了大多数业余爱好者走过的--苦练--痴迷--降温三步曲,如今人到中年,乒乓球已经变成了生活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但出于对少年时代的怀念,横打技术始终没有放下,高校比赛和行业比赛中,也时不常地扮演着黑马的角色,或多或少地给一些高手添添堵,但总的来说,对横打已经是说得多练得少,夜深人静之际,跟有同样爱好的球迷们聊聊技术心得,似乎已经成了唯一能够打发长夜的办法了。 二、技术篇 1, 关于第一板上手的横拉: 我对横打的理解全是来自于野球实战,以我的体会,直板反面技术中最实用也是最容易练的莫过于对下旋球的一板横拉,出手快(对一般下旋球甚至可以抢拉上升点),动作隐蔽(引拍的准备动作和搓球有点相似,迷惑性十足),再加上带有侧拐,熟练掌握之后,这项技术在业余圈里的杀伤力不亚于全台正手攻。初学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敢于发力,充分发挥腰腿特别是小臂和手腕的爆发力,别想什么反手只是过渡之类的教条,能不遗余力地用反手冲死一定不要在浪费体力侧身使正手(别忘了,我们不是国家队,业余选手的真谛就在于前三板斧),什么时候能够在对付机会球时能拉出不遗余力的反手侧拐爆冲--恭喜你,横打第一关你已经过了,你只需解决下一个难题:节奏变化。 2, 反手位的连续进攻和变化;必须声明,这是一项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有点超前的技术,胆小者勿进。 针对下旋球的一板抡只解决了上手的问题,顺便还能吓对手一跳,但如果对手有一定实力(特别是防守实力)的话,一锤子买卖式的横打就不起作用了,当年的世乒赛三冠王老庄曾经说过,能上手而无连续攻,如同有剑锋而无剑柄,难以致敌死地,对于腿脚灵活者如马琳阎森之辈,反手横拉上手后自然可以转到全台正手连续拉,老刘不幸身高体胖,不良于行,一来没有专业运动员那么好的基本功和步伐,二来不想在勉力全台跑动中累断了老腰-因此选择不那么狠毒的反手位连续攻(主要是为了省体力),办法有三, 一是拉后用正面推挡变线 此举的好处是节奏变化明显,拉左推右,既稳定又有变化,但缺点在于杀伤力小,且横打与推挡手型不一,变换之际不但容易失误,且极容易拉伤手腕--血的教训,历历在目啊(老刘的手腕在十年前因此受伤,至今未愈),感觉得不偿失,于是渐渐放弃,只在生死关头,无计可施时作为变化使用,已不作为自己的主流技术。 二是反手位连续拉 第一板高吊之后,提高引拍位置,第二扳发力冲或继续发力弹打,其技术关键在于击球位置(由第一板的中部变成第二板的中上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站位和发力方向的变化(重心提高,第二板发力向前),这一技术的优点自不待言,但不足在与过于难练,熟练掌握的话,非有多球和高手陪练不可,老刘还要挣钱养家,对这种需要耗费极大精力财力的技术还是敬而远之的为好。 第三也就是本人正在苦心修练的一门本领,就是反手第一板上手之后的相持转攻 具言之就是横拉一板之后,用拨(站位近台时)或反手贴(离台时)对付对方快速回过来的推挡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